囿于“学费贵、就业难”等原因,读书改变命运,正受到现实的挑战,许多农村寒门子弟放弃高考,而其他的向上通道也越来越窄。8月27日,北大党委书记朱善璐看望报到新生时表示,“相信寒门依旧出才子”。(8月28日《人民日报》)
朱善璐针对大学贫困生的上述表态,当然令人不无欣慰。它或许表明,时下的大学管理者,对于高等教育的基本公平使命、公益本性,不乏清醒的认识。
但同时又不得不承认,这种欣慰相当有限和微薄。因为一个严峻的现实是,眼下贫困的寒门子弟与大学之间的关系,远不仅仅表现在大学校园之内,而更多体现在大学校园的门槛之外。——在贫困的制约之下,许多农村寒门子弟“弃考”、“辍学”。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84万应届毕业生退出高考,2010年弃考人数接近100万,相当一部分是来自农村的考生。而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代起不断滑落,“在重点高校,中产家庭、官员、公务员子女是城乡无业、失业人员子女的17倍”。
面对如此几近“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大学生源结构,年年不断看涨的弃考行情,人们显然又要追问:这究竟是谁的遗憾?教育范畴内的教育资源配置的严重不均衡,过度应试化的高考制度本身,高中大学等非义务阶段教育公益性的严重不足、学费昂贵等等,都难辞其咎。
不过,总结归纳起来,“农村子弟弃考”现象背后的根源,说到底其实还是“制约权力、保障权利”为核心的许多改革进展迟缓、效果不彰。其中包括改变高校过度行政化、高度官本位局面,落实和保障教育办学自主权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政府公共投入责任、维护教育公益属性并确保民众廉价受教育权的教育经费保障体制的改革;有效约束政府权力、确保市场机制充分发挥资源配置作用的市场化改革,打破“拼爹”、“岗位世袭”潜规则的就业体制改革。
显然,如果我们不能拿出“知耻而后勇”的勇气和决心,加速推进上述这些领域的改变,在教育和社会经济等各个领域,充分兑现和落实“制约权力、保障权利”的法治原则和精神,那么,这种以“农村子弟弃考”为表征的教育悲剧、社会公平正义创伤,就不仅不可能真正彻底避免,而且会有不断蔓延深入恶化、并导致社会阶层加剧分化断裂之虞。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