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美国市场研究公司尼尔森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引起公众关注。报告指出,在整个亚太地区,中国网民最喜欢在网络上发表与产品相关的负面评论。约有62%的中国网民表示,他们更愿意分享负面评论,而全球网民的这一比例则为41%。而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以这一调查结论展开的调查表明:对于尼尔森的这一调查结果,41.3%的中国网民明确表示“认同”,也有29.4%的人“不认同”,29.3%的人感觉“不好说”。(《中国青年报》8月3日报道)
需要购买某一产品、甚至下载一个软件,也要首先看看网上有没有负面评价,这是当今许多年轻人的新习惯。如果我们把所有商业服务、公共服务都列入“产品”范畴,结合人们的切实感受,当下中国网友“更愿分享负面评论”的结论,确实算是比较客观的。在认可这一结论的同时,我们也有必要思索,中国网友为什么更愿分享负面评论。我个人认为,这主要缘于三大心理:
其一“缺者为贵”心理。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人们接触的开放媒体,正面的、中性的东西已经够多,而负面的东西比较稀少。缺者,必然为贵,这符合人们的价值接受观。“如果网络媒体跟传统媒体一样,我为什么要上网呢?”而网媒与传统媒体的最大不一样,就在于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发布方式的灵活性,传播信息的互动性等。这些特点,满足了网友获取负面信息的需求,对负面信息表现出一定的追捧热情,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二,“摘下面具生活”的放松心理。生活在现实世界的人们,要扮演好各种不同的生活、工作角色,就免不了要戴起“面具”、以角色形象示人。“装”的久了,难免身心俱疲,总会有萌发“摘下面具、人性生活”的欲望。而互联网是一个虚拟的世界,网友在网上交流,不论单向与多向,也不管直接或间接,只要自己愿意,都可以只闻信息不见其人,这就为那些只想通过骂人、拍砖、灌水等方式来发泄者,提供了条件。而负面评论,恰恰是最理想的发泄方式。
其三,证明自己“成功”的表现心理。当前在一些网民中,没有钱的拼命想有钱,有了钱的还觉得缺少其它意义上的成就感。为了获得这份成就感,不少人不问有无意义,不顾法律道德,千方百计寻找志在必得的争胜欲望,通过各种形式证明自己。一些网友或亲自编造负面新闻,或不加辨别地转发负面新闻,有时仅仅只为在论坛得到一点加分,或收获点击率。这种可怜的“热情”,也加大了负面评论的“被分享”。
负面评论难免攻击漫骂、冷嘲热讽,但是在批评中,也经常能让人窥见“苦口良药”的成分,甚至能为反腐部门提供案源;负面评论可以把一些小事发酵成公共事物,同样也可以帮助公共管理者发现问题。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网友们也在日益成熟,对于那些自我炒作或有目的的造势行为,不少网友已开始嗤之以鼻。因此笔者认为,中国网友更愿分享负面评论的现象,无所谓“好”还是“不好”。要紧的是管理者要有容人的雅量,要有耐心的引导。面对这把“双刃剑”,要想办法钝其伤其自身的一面,利其斩杀社会不良的一面。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