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新一年的来临,每个人都长了一岁。而对“80后”群体而言,2010年还有一个特殊意义,即“80后”开始逐渐步入30岁。近日,多家媒体围绕“80后”三十而立的话题进行了调查、讨论和报道,这一群体如何在社会发展中承担起更多的责任,成为公众关注的话题。
讨论中,有人发出“80后”“三十难立”的担忧。而一段时间以来,“80后”身上似乎被贴上不少标签,如“温室里的花朵”、“娇生惯养”、“自私叛逆”、“闪婚闪离”,云云。细想起来,这些话题的讨论已经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当然,更多的人并不赞成类似的说法。
仅从出生年代对人群进行区分,这种简单的贴标签做法,其理性成分有限。我们可以从最浅显的道理出发思考,“80后”跟所有人群一样,从小到大,在家长、学校及社会的教育下,一点点长大成人。不厚道地说,那些抚养、教育“80后”的人们,对“80后”的今天,尤其对他们身上这样那样的毛病,是否也该负些责任?
诚然,“80后”是幸福的,生活在和平年代,享受着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然而,也有网友总结“80后”的真实写照:“我们读小学的时候,读大学不要钱;我们读大学的时候,读小学不要钱;我们没工作的时候,工作是分配的;可以工作时,撞得头破血流才能找份饿不死人的工作;我们不能赚钱时,房子是分配的,开始赚钱时,房子已经买不起了……”尽管话有些偏颇,但多少反映出某些现实。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以及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给年轻人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空间,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激烈的社会竞争,其生存压力只会更大不会更小。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固然有一部分“80后”在父辈的关照下,成为了“富二代”、“权二代”,还有人成了“啃老族”,但凭自身实力打拼的也不在少数,更何况并非所有“富二代”都只会挥霍,有理想、有作为的也不鲜见。因此,因少部分“80后”的不尽如人意而以偏盖全、以点带面地去否定整个“80后”群体,不尽妥当。
不同时代的人身上会留有不同的岁月痕迹。也许“80后”没有经历过其父辈所经历过的事情,但这并不等于他们不曾经历风雨,也不意味着有机会经历类似风雨时他们必然折翼。在汶川地震和北京奥运会中,被称为散漫、自我、怕吃苦的“80后”,所表现出的爱国热情、巨大勇气和责任承担,便超出了社会预期。如今,各行各业各领域都活跃着“80后”青春的身影,其中不乏中流砥柱。“80后”在一天天长大,一天天在现实的磨砺中长大,一天天学习着如何面对自己的未来,以及如何承担对社会的责任。对此,我们应该给予足够客观公正的评价。
据统计,“80后”累计有2亿多人。在“421”的家庭结构模式下,这些年轻人在不远的将来将承担更多的家庭和社会责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的生存、生活状态和质量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生活质量。而给他们多些理解,少些苛责,应该成为公众更理性、更善意的选择。
我们期待,我们也相信,“80后”能用自己的肩膀承载起国家、民族的未来与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