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水区改革要有认识的转型升级

2012年01月09日 10:08   来源:南方日报   杨平
    在广东省深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汪洋指出:“我们一些同志丧失了当年那种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勇气和魄力,改革的意识在淡化。有些同志片面地认为,只要把发展搞上去了,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搞改革只是‘锦上添花的事’、甚至是‘添麻烦的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今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继续推进改革,我认为首先要认清三个问题。

    树立以全部人为本的理念

    丧失前30年那种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勇气和魄力,只因改革涉入深水区,而我们的改革开放并未同步转型升级。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如今改革的环境已发生明显变化,当初是计划经济主导、经济结构单一、社会均质化程度高、各类资源自由流动的可能性低、对外相对封闭,让多数人满意和支持,改革便能大刀阔斧。随着改革的深化,市场经济已成为主要的经济制度、经济结构多元化、社会异质化程度大大提高、对外高度开放下各类资源高流动性。这些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是改革开放的结果。同时,利益格局大调整,改革尚不到位,体制不完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新矛盾和新问题,让全部人满意和支持,改革才能大刀阔斧。这种改变,客观上推动改革开放本身必须转型升级,以适应形势对改革开放提出的更高要求。

    以人为本应是以全部人为本。社会发展的基本宗旨是为了人,所以社会成员应当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物质产品极大丰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包含人民群众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恩格斯直接指明未来社会应当“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情况”,使“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没有以全部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我们便会遇到“老方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遇到矛盾,束手无策,陷入群众不信任不买账的困境。

    主动实践规范民主、有序民主

    深水区改革的重要特点,是告别浅水区改革中摸着石头过河的个别决策、感性决策、经验决策,过渡到理性决策、科学决策、集体决策。改革必须站在一个战略制高点,弄清楚要实现的目标后,从最高层开始,一层一层去设计去展开。

    深水区改革面临三个如何:如何避免深水区改革议而不决,决而不行或选择性执行?如何使改革真正从全社会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协调各方利益,达成目标及其路径的理性选择?如何通过公共政策的公开过程,在改革的大辩论中达成改革的共识,以适应社会的诉求,凝聚改革的动力?

    从广州市财政局网上“晒”预算,到上海浦东新区政府为“钓鱼式执法”向公众致歉,再到广东番禺垃圾焚烧厂之争,政府和民众在这些权益诉求中共同成熟,一定程度折射深水区改革的特点。可以看到的共通点是,深水区改革必须体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用规范民主、有序民主为深水区改革作制度性保证。规范民主、有序民主,不为民主而民主,而是为发展而民主、为民生而发展。规范民主、有序民主途径,一是通过法治的健全和制度规范,保障民主的有序发展;二是通过有效的经济增长和规范的经济秩序,保障民主的有序发展;三是通过民主意识形态的确立和法制观念的普及,规范公民的行为,使民主的有序发展获得良好的社会支撑:四是保障党拥有领导和推动整个国家民主建设和发展的充分政治资源与制度基础。规范民主、有序民主的要害是发展党内民主。党内民主就是通过规范党内权力、保障党员权利,强化党的制度化,创建民主、健康和规范的政治生活,通过党员权利与义务的彰显,激活党员创先争优的活力,从而全面提高党的领导能力与执政能力。

    扎实构建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存在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主旋律。,这种主旋律越鲜明,越有力,我们的思想就越统一,力量就越凝聚,人民就越团结,社会就越稳定,改革就越顺利,经济建设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就越有保证。这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是需要在与社会发展和民生优先的制度构建上体现出来。

    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管理学教研部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王雅洁)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