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煤电僵局”应算好“三笔账”

2011年12月05日 07:23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李明岩
    现在看来,所谓的煤炭价格高企、“煤电僵局”、电力部门亏损,根本的原因并不在煤炭本身,而在煤炭之外。那么,在“账”都没有算好、原因都没有找到的情况下,就试图通过涨价来解决电力企业亏损,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吗?能把这些“账”算到其他市场经济主体和老百姓身上吗?

    煤价坚挺,电厂亏损;控制发电,谋求涨价。这就是目前“煤电僵局”的基本表现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

    如果任凭这样的现象持续下去,或者把破解“僵局”的目标锁定在电力涨价上。那么,不仅不能使“僵局”得到根本破解,反而会使矛盾更加尖锐,使“僵局”陷入更加复杂、带回难以破解的状态。

    要破解“煤电僵局”,笔者认为,首先要算好“三笔账”。

    第一笔账,煤炭企业到底有多高的利润,煤炭企业员工的收入待遇处于什么样的水平。与粮食价格一样,不能简单地看粮价多高,而要看生产粮食的农民有没有得到好处。如果粮价很高,农民没有得到实惠,甚至还入不敷出,收入水平在下降,这里面就有问题,就必须刨根问底,把粮价居高不下的真正原因找出来。煤价也是如此,目前的煤价是否与煤炭企业的利润水平相匹配,煤炭企业的利润是否反映了当前煤炭价格的水平。如果煤炭企业的利润水平已经远超过行业平均水平,同时,煤炭企业的利润分配、生产投入、作业条件改善、安全生产以及员工收入分配等也存在严重不合理的现象,就应当采取措施,对煤炭价格进行行政干预,控制煤炭企业的利润。反之,如果煤炭企业的利润水平并不高,相关的投入以及员工的收入水平等也偏低,就应当从更深层次破解煤炭价格过高的原因。

    而按照有关人士的分析,目前煤炭行业平均吨煤利润率已高达30%。单从这一指标看,已到了需要限制的地步。问题是,如果煤炭行业员工的收入水平仍与电力行业有差距,或者差距很大,就必须跳出利润进行分析,而不能只盯着煤炭行业的利润。这就引出了第二笔账,那就是电力行业员工的工资福利待遇如何?企业亏损与员工收入待遇是否匹配。

    太多的案例和数据证明,电力行业员工的收入待遇、福利等是远高于煤炭行业的,电力行业的楼堂馆所也是远多于和好于煤炭行业的。前些年,当煤炭行业安全事故不断,广大职工不断地用生命“交换”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和关心的时候,电力行业却是各种负面新闻不断,抄表工年薪10万元以上,一次会议耗费数百万元,高档办公大楼、高档会所、高消费不断以及企业通过办三产、职工入股变相发放工资福利等。那么,随着煤炭价格的上涨,电力企业出现了亏损,员工的收入、高管的年薪、各种高福利、高消费等有没有得到控制呢?是否出现庙穷方丈富的现象呢?这笔账应当好好算一算。如果这笔账不算清楚,而只看煤炭企业的利润,显然是不公的,也是无法破解“煤电僵局”的。

    什么叫公平?公平就是在平等条件下进行比较。平台不一样、标准不一样、参照物不一样,就不可能出现公平。

    第三笔账,就是要看中间环节对煤炭价格的影响有多大。今年以来,有关中间环节推高商品价格的新闻持续不断。特别是农副产品价格,很大程度上是由中间环节推高的,是由过高的物流成本推高的。对煤炭价格来说,也不可能逃避这方面因素的影响。

    必须承认,由于煤炭是大宗商品,运输成本必然比其他商品高。且由于煤炭大多出自交通条件不是很高的地区,煤炭的运输成本会更高。但是,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据国家电监会一份调研报告显示,煤炭从生产地运到消费地电厂,运输、收费等中间环节的费用占到煤价的30%-60%。而部分电厂反映,仅流通环节不合理收费就占到中间环节费用的50%左右。也就是说,煤炭价格中有15%-30%是因为各种不合理的收费推高的。按一吨煤800元计算,不合理收费就占到了120-240元。那么,这些不合理收费都出在哪些环节呢?都被谁侵占了呢?而据有关人士透露,目前电力与煤炭企业大多通过中间商签订合同,煤电双方都有代理,中间商从中协调电煤与车皮,灰色地带很大。所谓的灰色地带和中间商,又侵占了多少煤炭利润呢?为什么煤电双方不直接对话,而要通过中间商代理呢?个中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呢?而对铁路交通等运输部门来说,为什么不直接与煤电企业直接沟通联系,而热衷于受中间商的“协调”,也不能不令人深思啊。

    这也难怪会出现电煤价格高企,却没能带动煤炭产量增加的现象。想一想,煤炭价格虽然很高,但所产生的利益却不是由煤炭企业享受,而是由中间环节霸占,哪个企业愿意去做这样的冤大头呢?

    现在看来,所谓的煤炭价格高企、“煤电僵局”、电力部门亏损,根本的原因并不在煤炭本身,而在煤炭之外。那么,在“账”都没有算好、原因都没有找到的情况下,就试图通过涨价来解决电力企业亏损,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吗?能把这些“账”算到其他市场经济主体和老百姓身上吗?

    这个问题值得好好思考。

(责任编辑:王雅洁)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