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金能否成为A股“救市主”?

2011年10月13日 09:57   来源:羊城晚报   □阅尽
    “国家队”终于出手了。前日,汇金公司高调宣布,即日起已在二级市场自主购入四大银行股票,并将继续进行相关市场操作。昨天,受此消息鼓舞,深沪股指大幅跳空高开,但全日走势却是虎头蛇尾,最终,深市飘绿,上证指勉强收红。市场担心,“汇金救市”的效应很可能昙花一现。

    尽管有专家不认可“汇金救市”的说法,但中央汇金投资公司因其地位身份的特殊性,每次公开购入股票,都被公众赋予“救市”和“政策”的寓意,却也不能说都是瞎猜,全无道理。汇金创立8年,公开买入二级市场股票,统共三次。前两次分别是2008年9月和2009年10月,而且,短期内都引起市场的热烈反响,首次更是引发千余只股票涨停。但为何这一次市场不肯赏脸呢?是因为政策的递减效应,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还是另有原因?

    应该说,汇金的资金实力不容低估,但对于深沪市这样在全球资本市场都雄踞前茅的“巨无霸”而言,无论“国家队”还是“地方队”,单一公司都会略显渺小,更不可能左右其恒久走势。因此,汇金入市在于风向标的指向意义,可提振信心、鼓舞士气,却难以左右大局。又好似强心剂,固能唤醒肌体的内在动能,让生命“活起来”,但“活多久”,却要看其它因素了。问题在于,现今的深沪股市,沉疴已久,一针强心剂能多大程度奏效,维持多久,却颇令人担忧。

    首先,“圈钱市”、制度性缺陷对投资者认知的伤害和信心的打击,短期难以改观。深沪股市,创立伊始就只强调融资功能,股市如“唐僧肉”,各路神仙诸侯都大张着嘴,垂涎三尺。重融资轻投资,重圈钱轻回报已非潜规则,而成了“公理”。正因为此,以往的救市举措,也往往围绕着融资的轴心转,只有市场低迷到影响新股发行,才会出台救市措施,市况稍改观,又是一轮疯狂的圈钱。惟独作为市场根基的投资回报,无论制度上还是监管层面,都少有眷顾。其次,过度圈钱带来的市场生态日益恶化。这两年,全球经济不景,各大市场都相应减缓上市融资步伐,但深沪股市却不顾“全流通”,市值呈几何级数暴增的大背景,继续高歌猛进扩容、扩容。一方面,银根紧缩卡住了企业的资金流,另一方面,股市过度扩容,又抽紧了社会的资金流,双管齐下,股市的资金供给必然捉襟见肘。可以说,过度“失血”已令深沪股市极度虚弱,任何新的抽血行为都可能成为击垮市场的最后一根稻草。加之,中国经济处于转型的阵痛中,公众对经济前景的担忧,更令股市雪上加霜。

    总之,制度缺陷和圈钱无度令深沪股市重疾缠身,背负甚重,单一举措疗效有限,如果要“救市”也须是组合拳。当务之急是迅速让市场“止血”,暂停或延缓超大规模的融资行为,让市场休养生息。在弱不禁风的市道下,只要超大盘股一放行,市场必然继续探底。同时,尽快重新审视市场定位和制度建设,减税让利,修复市场的投资功能,给投资者以“投资有回报”的信心和愿景。不改变“圈钱市、投机市”的现状,市场就永远在救市和熊市的泥泞中徘徊不前。(作者为本报首席评论员)

(责任编辑:李志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