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际原油价格有所回升,但相比国内油价仍处于低位。国内民营油站和外资油站纷纷降价,但中石油和中石化仍坚持以最高价销售。据悉,中石化中石油每销售一吨汽油,利润可达千元左右。(9月14日《广州日报》)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高贵的油价再度躲过了下调的“劫数”。有时,等待油价下跌就像等着中百万大奖:眼瞅着4日,布伦特、辛塔、迪拜三地原油加权均价变化率达到了3.25%,距发改委那个神奇4%越来越近,油价下跌只剩下最后那只靴子落地——然而4日后的几天,国际油价却微幅上扬,到8日,三地原油加权均价变化率为2.19%,距4%的调价线渐行渐远。随着天气转凉、工矿企业开工率上升,传统需求旺季脚步渐近,价格上扬的预期明显提振。
在油价的博弈上,无疑政策就是偏心的“奶娘”。当舆论反弹于国内成品油价格“跟涨不跟跌”、“进二退一”的诡异时,2009年5月,发改委祭出了《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核心是著名的“第六条”——当国际市场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可相应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直到今天,公众才读懂了这个看似合理的调价政策的“玄妙”之处:一是“可降”不等于“必降”;二是“平均价格”上大有文章;三是降价时小步慢跑,提价时光速前行……最基本的一个逻辑是,上涨4%容易,而从已经涨完的价格基数上砍去4%的价格,何其艰难?
油价上的纠结,眼下似乎只有“情理”而没有“道理”可谈。很多人抱怨,“一些民营和外资加油站的油价都降下来了,为什么还不见中石油、中石化降价?”这个问题还真不好回答,因为卖油的说得最多的是“还没接到通知”,再问,莫非你不想加油不成?但公众起码明白了一个道理:枪打出头鸟,民营、外资加油站降价欢了,其狭小的生存空间更容易窒息。近期出炉的上市公司半年报数据显示: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石油公司上半年净利润接近1500亿元,日赚近8亿元。虽然受上游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影响,“经营成本加重”,但统筹上下游整体情况来看,今年的半年报,“三桶油”均交出了同比正增长的答卷。这个时候,罔顾CPI连接破6的民生窘境,拒谈社会责任,将油价的责任直接推给决策部门——老拿炼油板块的亏损挟持涨价,却从不拿销售板块的暴利回馈降价——实在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政策是死的,人是活的。自今年4月上调内地汽柴油最高零售价后,价格已经在“历史最高价位”上高歌了好几个月;而其间的香港地区,汽柴油零售价格却调整多次,且以降价居多——此般诡异现实,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竟淡定如水,这是“神马”逻辑?即便政策愚死,为什么价格主管部门不能因时调价、或起码推进一下油价机制改革?“第六条”只是油价调整的参考,是“可”、而不是充要条件,民意喧嚣至此,决策何以充耳不闻?
油价怎么接轨、定价究竟听谁的?这些问题,不能沉默地准备继续跨世纪。“HOLD住”只涨不跌的老“油”条,既不能指望虚幻的企业社会责任,更不能期待不靠谱的国际油价变动轨迹,关键还得靠合理有序的市场环境——价格公平,油价不能再豁免于规则之外了。(邓海建)
(责任编辑:胡可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