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也发文呼吁面对上涨的房价年轻人应该改变观念了:要淡定,量力而行,别把人生困在一所房子里。(1月10日《人民日报》)新闻中几位淡定的年轻人的代表,要么夫妻二人坚持不做啃老族,艰苦奋斗终于凑得首付;要么租房住,将工资用来充电、旅游,获得精神上的成长;要么选择先创业后买房,不让房子将自己的个人发展牢牢捆绑住。
如果说这是一个二选一的单项选择题,我万分赞成青春的个人发展和成长永远重于仅仅作为居所的一座房子。但,可惜,这个二选一的选择题的前提已经脱离了原义:房子已经不再是房子,在节节高涨的房价前,房子是财富,早些还是晚些买房,关系到财富分配的层级中,你的起点在哪里。所以,我们与其呼吁“淡定”,莫如为年轻人提供一个可以“淡定”的土壤:稳定健康的房地产市场、让房子回归住宅的本质。
周末,我陪朋友去看一个即将开盘的楼盘。满厅里多是60多岁的长者,他们不是作为购房者出现的,他们的焦灼和苦心更属于反哺儿女的父母。即便是孩子们年过30,依旧无力承担这座城市里一栋住房的价格。面对高企的房价,有什么理由去指责他们的孩子是可耻的“啃老族”?一位67岁的老先生说,现在给孩子买房出力,将来孩子们才能有能力为自己养老,不然,孩子们的收入全付了沉重的房贷,哪里还有余钱为父母养老呢?所以,你看,高房价之下,已经不是年轻人是否“淡定”的问题,更是他们的父母是否“淡定”的问题了。早买早得实惠,房价持续走高,使得“啃老”成为一种经济理性选择。
即便是靠啃老凑得首付,年轻人的人生自此之后也将为一座房子套牢。年轻人,本该背着行囊四处远足,直到花光最后一分钱,去快乐,去发现;本该仰望星空,收获强大的精神;年轻,本身也是一种可以试错的资本,在尝试和纠错中找到自己的成长路径。但一旦喜悦地成为房奴,巨大的房贷负担对于年轻人就不再只是物质上的数字,它更是对年轻人活力和创造力的绝大杀伤:无力投入个人价值升值的培训、不敢换工作、不敢尝试风险……对,年轻自此失去自由。
这种畸形的青春,正如我们畸形的经济。房地产业俨然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如果房地产业可以轻易地获得财富和地方财政,如何指望政府去推动企业改革、技术进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活力从何而得?房地产在泡沫中兴盛,必然换来其他经济实体的衰落。同样,青春如果早早被一座房子套牢,一代人精神层面的向下就是不可避免的。年轻人的创造力和活力,是社会发展的未来。高房价,透支的何止是年轻人的未来,确切说,它是在透支社会的未来。
不要再谈国外年轻人租房比例有多高、大多数是在步入中年时才开始买房的、他们又是如何自力更生买房的。对,这些都没错。但国外年轻人的“淡定”,是建立在房价总体稳定、租房体制十分完善的基础上的。离开这些基础,去要求年轻人“淡定”,无异于缘木求鱼。有研究者发现,过去10年间,德国房价始终保持较低水平,德国的名义房价每年仅上涨1%,而德国物价水平平均每年涨幅达2%,也就是说扣除物价因素,德国的房价实际上在以每年1%的速度缩水(《德国房价为何平稳》,《人民日报》2010年8月23日)。
高房价面前,呼吁年轻人“淡定”,是一种奢谈。什么时候房地产市场自己“淡定”了,年轻人才可得“淡定”,社会的经济结构才可“淡定”。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房价,如妖魔,正在吞噬我们的未来。如此情势,最不该“淡定”的政府,不可再揣着明白装糊涂地去谈什么“淡定”了。
(责任编辑:张秀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