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联合会会长王忠禹27日在北京举行的2010年全国企业管理创新大会上说,2009年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制造业总值中所占比例已达15.6%,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工业制造国。(3月27日中国新闻网)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和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国制造业在全球比重的提升和位次的前移,是必然的结果。
但是,制造业比重的提升和位次的前移,并不代表制造业水平的同步提高,更不代表“制造大国”就是“制造强国”。
众所周知,衡量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的高低,不仅要看数量,更要看质量,不仅要看产量,更要看结构。
从数量上看, 2009年,中国制造业在世界工业生产总值中份额已达到15.6%,超过了日本的15.4%。即便与美国相比,也仅仅相差3.4个百分点。按照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速度,可以肯定,用不了几年,我们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制造国。但是,从质量来看,中国的制造业更多的还处于低端水平,多数企业尚处于产业链中低附加值的底部。也就是说,中国的制造业更多的还是在为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做嫁衣,中国的产业工人更多的还是在为发达国家创造利润。
而从产量来看,中国制造业虽然成功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国,尤其是钢铁、水泥等行业,早就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占世界总产量的比重也接近或超过一半以上。但是,从结构来看,中国先进制造业,特别是服务型制造业的比重明显偏低。据有关资料显示,美国服务型制造企业占所有制造企业的58%,而中国只有2.2%。
很显然,处于低端水平、低附加值阶段的中国制造业,其国际竞争力除了劳动力成本、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之外,并没有其他方面的优势。而从目前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以及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来看,很多过去被认为是优势的方面,现在也正在逐步变成劣势。在原有的劣势没有得到改变,优势又变成劣势的情况下,中国的制造业如何参与国际竞争、提高国际竞争力就成为一个十分紧迫、十分现实的课题。
值得注意的是,面对日益严峻的制造业发展形势,很多地方和企业似乎并没有真正认识到问题之所在、形势之危急,仍然把发展制造业的思路停留在低端和低附加值方面。
从地方政府来看,由于对政绩的过度渴望,对制造业的要求更多的是满足于投资规模的大小、对GDP的拉动,而很少考虑制造水平的高低、市场竞争力的大小。结果,很多制造企业不仅占用土地规模很大、消耗资源数量很多、对环境的影响很大,而且产品的附加值很低、市场竞争力很差。从表面看,投资任务完成了,GDP也拉动了,制造业的水平却没有任何提高。
对企业而言,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虽然规模扩张都很快,产量、销售等也不断攀升,甚至年年创新高,但是,产品的技术含量、附加值等仍然很低,与规模、数量的扩张完全不同步。这方面,从企业新产品开发能力不强、研发投入不足、高技术人员比重过低等方面也都能得到验证。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作为共和国“长子”、国民经济支柱的国有企业,虽然占有了大量的社会资源、优惠政策,却没有能够在这方面身先士卒,带头创新、带头提高企业的科技含量,也仅仅满足于数量的扩张和规模的扩大。结果,使资源和政策成为与民争利的工具,而不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手段。
所以,面对中国制造业在世界制造业中比重的不断提高和位次的前移,我们应当也必须冷静下来,认真思考中国制造业如何从“大国”走向“强国”、从低端走向高端、从低水平走向高水平的问题了。因为,过度地发展低端、低附加值制造业,不仅会削弱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竞争力,而且会在土地资源、环境容量、能源利用等方面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甚至会影响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这一点,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