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奶粉重出江湖缘于监管体制之病

2010年02月04日 07:12   来源:红网   汪红光
    贵州、广东等地相继传出毒奶粉重现市场的传闻被证实后,在社会上引起震动。人人喊打的三聚氰胺这个“魔头”经过两年的隐姓埋名后,又“重出江湖”了。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距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还不到一年半,国家级机构再一次就三聚氰胺发出了声音。(2月3日《武汉晚报》)

    我们不得不佩服,三聚氰胺选了个绝佳的“出山”时间:年头岁尾。这个时间既是社会奶制品消费持续上涨达到极致的顶点,也是民众最容易忘记伤痛的时候;这个时候,各监管单位、部门正忙于一年的工作总结,谁也不希望“一粒老鼠屎搅坏一锅粥”,即便发现一点儿端倪,也会因政绩的需要而隐忍不发。确实瞒不住了,那就是无可奈何。

    中国的食品监管体系是世界上最庞大、最复杂的体系。它自成一统,不受民意约束,不受地方辖制,它就像某些强势权力部门一样,存在着中国特色的体制通病:机构重叠,权力交叉,政出多门,互相扯皮……重管理,轻监督,重收费、罚款,轻制裁、法办,食品监督管理在某种意义上只是权力创收的一种手段。

    “权力产业化病”虽然是个新名词,但与我们当今社会任何一件不正常现象相联系,总能发现它的身影。这次三聚氰胺重出江湖,“权力产业化”“功”不可没。

    这种“见了利益就上,见了麻烦就让”的监管体制,使得各相关部门互相等待,互相推诿,互相观望,造成一个个监管空白。最后没办法了一拥而上,大搞运动式突击管理执法。不法之徒一旦摸清这些监管周期、规律,无法无天就会畅通无阻,无所畏忌。

    消息灵通人士透露,此次“重入江湖”的三聚氰胺,绝大多数是08年全国毒奶粉清查运动的“漏网之鱼”,这个令人啼笑皆非的事实从另一个侧面揭示了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过去那种大规模突击的管理执法手段存在着安全漏洞,安全隐患。但它雷声大,动静大,搞起来轰轰烈烈,非常适合喜欢作秀的领导“口味”。这也是它长盛不衰的根本。与一些地方领导人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如出一辙,反映了部门领导干部的政绩焦躁。

    只有引入开门考评的政绩考评机制,继续推进领导干部问责制度,坚持监督预防胜于处罚补救的原则,才能彻底扭转食品监管部门的工作作风,将日常监管落到实处,杜绝各类“三聚氰胺”入市,保护民众健康。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