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中央有关主管部门新近出台文件规定,县(区、市)级政府驻京办、各开发区管委会驻京办、各地政府职能机构的“部门驻京办”,一律在今年上半年撤销完毕。各地级市(盟)驻京办原则上也得撤销,但裁量权下放给各省(区、直辖市)政府。不过,省(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经济特区的驻京办,仍被悉数保留。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经合法登记的驻京办已过万。若本次撤销不打折扣,其中5000余个县级驻京办将会一个不剩。其余5000个左右的驻京办,则主要由各种国企、大型民企、高校、行业协会等以“联络处”的名号变相设置,只要能把正经的县级驻京办悉数砍干净,再对形形式色色的“联络处”下刀,阻力势将大为减小。
搞计划经济,资源分配及生产组织全按计划指令进行,无需驻京办。搞完全的市场经济,资源由市场充分配置,生产按市场需求进行,产品借助市场竞争销售,也无需驻京办。驻京办乃“计划”向“市场”转化之历史进程中的副产品,其降生、发展、功能变异到最终变成烫手山芋成为众矢之的,具有历史演进的内在逻辑性。
最早的驻京办简称“协作办”,肇始于1980年代中期资源分配的“双轨制”变革,京城有“关系”,地方政府就有可能从计划资源之外供市场调节试点的“计划外资源”中,分切到更大的蛋糕。1988年实行“价格闯关”,资源价格实行“计划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受二者巨大价格落差诱惑,地方政府驻京办出现井喷式增长。鉴于驻京办主要承担为本地区争取资源、项目、补贴的任务,若中央部委手头掌控资源越集中,资源种类越多,补贴盘子越大,驻京办势必越设越多,派驻官员的职级也水涨船高,只要能比别的地区争取到更多利益和实惠,派驻官员的功劳也就越大。基于利益取舍逻辑的同质性,地方政府序列之外设置的形形色色驻京办自然也越来越多。因为企业、社会组织和高校之间,同样存在蛋糕分切的大小之争。何况,来自中央政府派发的利益蛋糕相对于争利的“花费”,实乃吃小亏占大便宜,划算得很。
新世纪以来,得益于舆论环境日趋开放,驻京办的某些公款腐败丑闻屡屡演变为公共事件,一次次引发存废之争。如今发文撤销部分驻京办,是先做“减法”,也是从实际出发的得当选择。在做“减法”的同时,更须同步进行扩大资源市场配置、权力下放及权力透明运行的配套改革,以免被撤销的驻京办“死灰复燃”。而被保留的驻京办之最终消亡,则取决于改革开放总体进程的快慢。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