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上调电价是选错了时机

2009年11月14日 08:25   来源:中国网   余丰慧
    继各地自来水价格上涨之后,电价调整也渐行渐近。在五大发电集团与两大电网公司集体喊亏的背景下,国家发改委日前已就销售电价调整方案与各省开展商讨工作,方案最快于本月出台。市民普遍关心的居民电价会不会调整?相关部门的表态都相当谨慎,表示方案最终由国家敲定,民用电价涨不涨还很难说。(11月12日《扬子晚报》)

    成品油价格涨幅超过了社会普遍预期,飞机燃油费又要上调,许多省份水价已经上涨,现在电价又要提高。这轮资源性价格、公共产品价格的涨价风正在越刮越强烈。在后金融危机阶段,在经济正在缓慢爬行阶段,是否应该大幅度提高产品价格,特别是能源资源、公共产品价格,社会各界人士认识不一致。

    有专家认为,现在CPI、PPI都为负值,正是进行能源资源、公共产品价格改革(实质是提价)的最佳时机,这样有利于促使CPI、PPI上涨。实质上,这是一种糊涂认识,是一种不懂经济学的观点。CPI、PPI为负,正是百姓需求不足、消费不足造成的。百姓需求消费不足的原因是收入下降或者收入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不敢消费或者没有消费能力。在百姓本来就没有消费能力的情况下,你再提高产品价格对百姓生活不是雪上加霜吗?资源能源、公共产品价格由于不是市场机制形成的,而是垄断企业要挟、行政命令确定的,一旦提高只有加重百姓负担,同时,使得百姓可能压缩其他产品消费。这对于启动内需,提振国内消费是十分不利的。而当前中国经济最为急迫的是迅速提高国内消费。投资的局限性以及带来的产能过剩问题、出口受到贸易保护主义打压,唯有尽快提高消费是唯一出路,舍此没有它途。因此,在这个时机大幅度、遍地开花式提高资源能源、公共产品价格绝对是选错了时机,是在扼杀经济发展的好势头。

    10月份CPI同比下降0.5%,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下降5.8%,一些专家认为中国一个时期内不可能出现通胀。这种估计过于乐观。因为,国内因素虽然如此,但是决定中国通胀与否的不完全是国内因素还包括国际因素。目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正在上涨,由于美元贬值加快,这种上涨趋势将越来越强烈。中国是一个高度依靠资源进口的国家,这将对中国国内商品价格造成冲击。其实,2007年上半年的通胀,也是输入性通胀。这种输入型通胀将再次袭击中国。再加之,中国4万亿投资和将近9万亿元的信贷投放造成的流动性过剩的滞后效应,都将对物价造成一定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再提高电价等能源价格和水价等资源价格,将大大提高社会各界的通胀预期。

    同时,我国电价几年来几经提高,百姓负担已经不轻。电企大喊亏损,亏在哪里?原因何在?是一本糊涂账。必须克服垄断企业一喊亏损,国家就提高价格的怪圈。既然是公共产品、垄断性能源资源产品,提高价格一定要多听听百姓、消费者的声音。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