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危机背后的机遇与挑战

2008年07月24日 08:31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七日七天
    近年来,由于劳动力成本增高、人民币升值、国际反倾销加剧、美元贬值、次贷危机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制造业”开始遭遇一系列的尴尬。过去热衷于在中国投资加工业的外国企业,纷纷将视线转向了在成本等方面更具优势的越南和非洲一些国家,而“中国制造”过去的那些辉煌也随着外资选择方向的转变渐渐褪色。

    事实上,这种转变对于“中国制造”来说,并不是什么坏事。在市场优胜劣汰作用的影响下,我们必然需要对产业结构进行进一步的优化,促进产业的升级。在这个过程中,那些能够真正代表“中国制造”未来的企业,是完全可以将面临的挑战转变为机遇的。他们通过研发,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科技型、智能型产业转化,变劳动力优势为技术优势、品牌优势,因而能够在这场竞争中存活下来,并且越来越好。而另一方面,那些实在无法适应这种结构转变,必将被淘汰的企业,要么会转而从事更低端的零配件制造,要么则转向其他产业。总之,为了生存的需要,这些企业也必然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出路。

    “中国制造”未来的路如何走,关键还是看我们自己。无论是那些能够适应这次转型的企业,还是不能适应的企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还会遇到很多挑战。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能否将挑战转变为机遇,能否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永远走过去的老路子,肯定是行不通的,也不可能有足够的竞争力来参与激烈的世界竞争。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有改写传统“中国制造”概念的决心,要让世界知道,“中国制造”不再是廉价和低质的代名词,她真正的魅力在于具有高附加值的自主技术和品牌,“中国制造”也能占据更广阔的市场。把握好了这些,“中国制造”也就找到了正确的出路。

    归根结底,“中国制造”要健康发展,需要的是“接受挑战的勇气”、“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和“永远向前的乐观态度”,这才是适合“中国制造”的突围方式,才是完成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的正确途径。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