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城市形象还没有概括成一句广告词,东莞还没有市歌。我今天出这个题,希望宣传部门好好考虑。”26日上午,广东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在全市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现场出题。据了解,珠三角城市目前均无市歌。去年,惠州市曾表示要全球征集市歌,但具体曲目尚未出炉。上世纪90年代《广州之歌》曾是广州市的市歌,后被叫停。(1月27日《南方都市报》)
上个世纪90年代的征集市徽、市歌、市旗活动,曾经在国内城市中风靡一时,因泛滥成灾才被国家叫停,全国曾经拥有市徽的城市如广州、武汉、南京等随后作出了停止使用的决定。2000年3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的通知》中强调:“在城市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要根据本城市的功能和特点,开展城市设计,把民族传统、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精心塑造富有特色的城市形象。”之后,“市歌”又有兴起的迹象。
征集市歌是要花钱的,而且花费还不菲。前不久,某城市征集市歌打出了百万奖金的招牌。毫无疑问,耗资巨大费神劳力征集市歌的目的在于熔铸城市精神,提升城市形象。但问题是,统一的“市歌”、“市花”,对于城市精神的塑造价值有多大呢?要依我看,这笔钱花得不值。
众所周知,每一个城市都有其不同的城市精神,与历史底蕴、文化氛围、民族传统等息息相关。城市应该从道德和文化入手,结合城市自身的特点,并融以时代精神,逐步提炼出富有地域特色的城市精神。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即需要政府的主导,又需要市民的广泛参与,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是唱唱“市歌”就可以达到目的。应该说,城市精神,是溶入整个城市生活的一种“精气神”,与城市共存共繁荣,与市民同在同发展,是“内涵”的,而不是表象的。
在现代文明的视野下,开放与包容是城市精神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城市精神所隐喻、所弘扬的是海纳百川的城市品质,百花齐放、多元向上的人文环境。正如欣赏音乐,有人喜欢“流行”,有人喜欢“通俗”,没有谁对谁错,没有孰高孰低,只要是健康的价值需求或理念,都理应得到尊重。如此,用“同唱一首市歌”的生硬音符,挥舞着行政权力的指挥棒,实际上是对于城市精神的背离和无形戕害。
如果唱唱“市歌”就能提炼出城市精神来,这城市精神也忒廉价、忒没有“精神”了。“市歌”唱起,曲调固然一致了,思想却未必同步。更重要的是,将一些所谓的“市歌”放在一起看,多是语言笼统的“赞美诗”,流于同质化。听起来昂扬向上,其实却是同一番慷慨激昂——你放歌“富强”,我赞美“小康”;你祝福希望,我讴歌形象,没有实际内容,根本引发不了市民的心灵共鸣。这样的“市歌”劳民伤财,不唱也罢。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