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水暖鸭先知”,广交会历来是外贸企业感受市场变化的晴雨表和风向标,4月15日拉开帷幕的第113届“广交会”的客商人数和成交情况自然备受关注。
据各大媒体报道,本届广交会尝试新的转型,推出了电子商务平台。不少参展企业反映,参会的客商们变得踊跃起来,开幕首日的人气相比以往几届好了不少。不少外贸企业认为,这届广交会的成交期望值较为乐观,预期将会好于上一届。
日前,海关总署公布了今年一季度我国对外贸易基本情况,外贸进出口总值6.12万亿元人民币,扣除汇率因素后同比增长13.4%。其中出口增长18.4%,进口增长8.4%。一季度对外贸易出现了较为可喜的复苏回暖态势,本届广交会境外采购商到会人数的企稳回升,似乎也在印证这种“暖意”。据媒体报道,未来三周,或将有约20万的境外采购商云集这一世界第一展会。
笔者认为,外贸形势趋于好转,“暖意”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得益于世界经济形势好于最为低迷与困顿的2012年,总体有企稳回升趋势。
其二,也与去年9月开始执行的外贸“促稳措施”有关。
其三,当前外贸出口正面临着“暖春”需求档期,一方面海外市场因前期经济低迷进货不足,不少行业产品到了需要补库存的时候;另一方面有一个叠加的“马铃薯效应”(收入低的时候更需要中低档产品),特别是中低端产品的刚性需求会有一定的释放。另外,俄罗斯和巴西、印度、马来西亚等新兴市场国家机会不少。
虽然外贸形势趋暖,但我们却不能掉以轻心,不但要继续保持“稳增长”,还要防范各种不确定的风险和隐患。
国际市场复苏的步伐还比较疲软。首先,发达经济体市场有所恢复但却不快。比如制造业乃本轮美国经济复苏的亮点,可美国供应管理协会4月1日公布的报告显示,3月份美国制造业虽然连续第四个月扩张,但步伐放缓明显。3月美国制造业订单、生产、雇用等主要指标均处于50上方(扩张状态),但前二项出现了较大幅度下滑。欧洲的情况比美国还要逊色一些。欧委会发表的秋季经济展望报告预计,今年欧盟经济将增长0.5%,而欧元区经济仅增0.1%,衰退程度不小。
其次,日益频繁、花样一再翻新的欧美国家贸易保护行为一再挤压中国企业的生存空间。对于中国来说,创造一个宽松的国际市场环境任重道远,对外贸易的困难依然存在。
再者,如何培育我国的外贸竞争新优势迫在眉睫。
中国对外贸易的传统竞争优势日趋减弱,而一些矛盾问题却日益凸显,特别是资源环境约束与工业化进程、劳力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匹配这两大矛盾更为显现。而要破解这些问题,就得对我国外贸提出一个非常必要的要求:转变发展方式。
据中国之声报道,本届广交会,参展企业低价同质化竞争依旧,一些专家认为转型升级迫在眉睫,“谁能培养出自己的品牌、质量、服务、技术新优势,谁就能在未来的市场格局中占得一席之地”。他们建议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找准市场定位。
如此看来,广交会开门有暖意,更应要求外贸“转方式”。
笔者在与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白明探讨相关话题时,他表示,在国际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该不该对我国的对外贸易提出要求?完全应该!
白明进一步指出,这种要求更多要体现在转变对外贸易方式上,包括优化结构、打造知名品牌、提高附加值、增加技术含量等方面的内容,而相对淡化对规模扩张的要求。(王振峰)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王振峰: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外贸转型不可或缺
商务部为何对外贸居世界首位说NO?
外贸对经济增长是“负贡献”吗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