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4月10日,被誉为“中国最美小城”的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古城正式启动“整合收费”,将原来免费的古城景区和南华山神风景区合二为一,向游客收取148元的门票。13日14日是凤凰古城收费的首个周末,相比以前,散客人数明显减少,多家客栈入住率为零,使包括客栈老板、农家船夫在内的相关群体怨声不断。(4月15日《北京日报》)
谁在承受凤凰通票制新政的阵痛?
中国经济网网友 张卫斌
“新政出台必然带来阵痛,必须毅然选择改革。”凤凰县赵副县长的两个“必然”,其实是以牺牲众多商户利益为代价的:这样的所谓“改革”,与其说是改革,不如说是以改革的名义,变着法子与民争利。为了政府的利益最大化,地方政府漠视广大商户的合理利益,与民争利,导致商户利益受损并罢工。凤凰通票制新政的背后,是地方政府与广大商户之间的利益之争。
凤凰县政府的决策应该首先考虑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绝不能为了一己私利,损害广大商户的利益,更不能让广大商户承受通票制新政的阵痛。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道理是多么浅显易懂,凤凰县的官员不会连这么浅显道理也不懂吧?
地方政府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中国经济网网友 邵烁阳
在国家大力倡导“品质旅游”“人文旅游”的今天,凤凰却弄出了“捆绑消费”这一措施,不但侵犯了游客的利益,商家的利益,也降低了景区的旅游公信力和诚信度,更污染了古城“悠然、淳朴”的美好形象,使凤凰的经济发展受到制约。
与之相反,杭州西湖虽然是国家“十大风景名胜”之一,却开放了免费模式,不但受到广大游客的一致好评,更大幅度增加了经济收入,可谓是“皆大欢喜”。当然,矛盾都具有特殊性,其他旅游景区虽然不适合照搬照抄“西湖模式”,但是它的发展理念却值得其他景区学习。
凤凰的“改革”败在“谈钱太早”
中国经济网网友 李强
从伤害一个人,到一群人,再到全国人,凤凰的“改革”得罪了多数人,违背了“改革影响少数人,不改革影响多数人”的改革初衷。之所以质疑太多,褒扬太少,笔者以为,凤凰的“改革”败就败在“谈钱太早”,败就败在“很多人不在乎门票多少”的误判。
从目前的情况看,这场改革饱受争议,反对声音如潮,“散客人数明显减少,多家客栈入住率为零,使包括客栈老板、农家船夫在内的相关群体怨声不断”,门票改革带来“报复性的收缩”,真不知道,凤凰的“改革”路在何方?
凤凰与西湖的经营模式为何迥异?
中国经济网网友 宋九成
凤凰城和杭州西湖相比,其知名度和品牌可就差远了,杭州是举世闻名的5A级旅游胜地,冠以“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可是杭州的执政者深谙经营的秘笈,他们通过经营西湖十年大胆免费的实践,告诉了所有旅游胜地的经营者一个成功的诀窍,旅游景点虽然免费了,可是商业收入和知名度却提高了,2002年免票前每年旅游收入294亿元,2011年收入高达1191亿元,11年免费带来杭州市旅游总收入翻了4倍,他们当地的领导赞誉西湖经营模式是丢了芝麻捡到西瓜,名利双收,挣了票子,撑了面子。
凤凰城的经营者和杭州市的经营者俨然是两种经营思路,自然也会随之产生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而且想从增加门票收入获得好的效益者,其效果恰好相反,带来的是一片指责声和游客剧减收入下降的恶果。
这就是管理者的水平差异,执政能力的鲜明对比,为民理念的截然不同,政治觉悟的高低之别。实际这几年全国好多旅游景点都和凤凰城的经营者一样,只看到眼前的一点门票收入的增加,却没有看到未来影响和经济的发展与增加,急功近利,鼠目寸光,和杭州人精明的经营理念相比,真是形成天壤之别。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友向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的投稿,征稿邮箱:cepl#mail.ce.cn(#改为@)。
更多热点话题请点击>>>网言众议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