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大妈山坡卖淫20元一次,谁该为此羞愧?

2013年08月13日 10:29   来源:大江网   刘小川

  8月7日,贺州市平桂公安分局公会派出所端掉一隐藏于偏僻山坡处的卖淫窝点,抓捕的4名“失足妇女”及嫖客均为中老年人。8月7日13时40分,贺州市平桂公安分局公会派出所民警发现当地村寨的一山坡民房处,有一批外地中、老妇女和本地老年人频繁出没。进村探听后民警得知,这些民房均为卖淫嫖娼窝点。中午14时许,警方突查该民房,当场查获1名“老鸨”和4名涉嫌卖淫嫖娼者。(8月12日新华网)

  据报道,由于该房屋地处偏僻,位置隐蔽,“老鸨”谢某动了歪脑筋。其专门从外乡镇搜罗一批离异或好吃懒做的中老年妇女,把房屋改造成“淫窝”,为当地老年男性提供性服务,并从卖淫女20元一次的“收入”中抽取2元床铺费牟利。由于收费低廉,村寨内的一些寡居老人对“山坡买春”乐此不疲。没想到谢某的生意火爆后“树大招风”,被警方一窝端掉。

  卖淫嫖娼是社会的丑恶现象,令人不齿。但是在该山村,这些嫖娼者居然十分踊跃,令“老鸨”谢某的生意十分“火爆”。令人大跌眼镜的是,涉嫌卖淫嫖娼者都是中老年人,都是为人父母甚至祖父母的人,如何不令自己和后辈羞愧。而且此案发生在偏僻的山村,更加令“民风淳朴”蒙羞。

  偏僻山村出现生意火爆的卖淫嫖娼案,也折射出乡村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堪忧。在许多农村,由于大量农村青年外出务工,留守在家的多数是老人和孩子,农村显得格外的冷清,除了看看电视聊聊天,谈不上文化生活的开展。由于健康文化缺位,如今在农村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非法宗教、私建庙宇、滥建坟墓和黄赌毒现象有所抬头,破坏了淳朴的乡风。

  国家为促进农村精神文化建设,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每个村建设了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立了农家书屋,修建了村民活动场所。但是仍然存在财政对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不足,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精神文化活动开展较少等等问题,不能满足农民群众迅速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现在绝大多数农村基础设施已得到极大改善,农民收入已有大幅提升,已踏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征程。我们必须直面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不要忽视了精神文化建设,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切实为广大农民和返乡农民工提供健康、文明的文化生活,铲除滋生诸如“中老年人卖淫嫖娼案件”的土壤,才能构建和谐幸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