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评论:菜市场为什么越来越“好逛”?

2025-06-23 09:43 来源:中国经济网

触摸一座城市的灵魂,莫过于逛一逛它的菜市场。本地方言的吆喝声此起彼伏,鲜虾活鱼在水箱中活蹦乱跳,五颜六色的瓜果蔬菜整齐摆放,扑面而来的喧嚣与活力,总能让人卸下烦恼。更何况,如今的菜市场,不止有菜。

近年来,不少城市对菜市场进行标准化改造、智慧化升级,拓展了其服务功能。北京崇文门菜市场在原址重新开业,融入了轻食、文创、生活服务等多元业态;浙江台州月湖农贸市场的智慧大屏上,当日商品种类、菜价、客流量等信息一目了然;在江苏苏州双塔市集,居民买菜之余还可以听一段评弹。

老场景承载新体验,有颜值、有乐趣,菜市场正从单一的买菜场所,转变为集购物、餐饮、社交、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社区生活综合体”。对老街坊而言,这是常逛常新的体验,对年轻人来说,更是一场充满新鲜感的“市井漫游”。

菜市场汇聚了三餐四季,是最贴近日常生活的人间烟火。印象中的菜市场,是湿漉漉的地板,是混杂着腥味的空气。如今,环境干净整洁、经营模式特色鲜明、服务人性化。菜市场的这些变化,回应了年轻一代个性化、体验式的消费需求,折射出美好生活的日新月异,也为文旅产业多元化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前有City Walk,今有Market Walk,不少菜市场已成为热门旅游打卡地。云南昆明大观篆新农贸市场内,600多家摊位纵横交错,每日吸引数万消费者购物打卡;天津红桥区西北角早市、武汉硚口区宝善市集,同样上演着这般热闹景象。

菜市场的千姿百态,既呈现着生活的本来面貌,也对城市管理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改造升级能让菜市场走红,但是,是否所有的菜市场都需要改造?装修焕新、业态升级后,物价是否会随之上涨?在吸引年轻客群、外来游客的同时,如何服务老年顾客、本地居民?

显然,有的菜市场规模有限,难以形成地标效应,即便投入重金改造,也可能昙花一现。每个城市都有独特的地理区位、消费习惯和文化底蕴,只有找准合适的发展模式,才能真正激活菜市场的旺盛生命力,让“菜篮子”越拎越舒心。

作为连接田间地头与日常生活的交易场所,便民是菜市场的基本功能。无论软硬件如何升级,都应坚守“亲民、便民、惠民、利民”的初衷。商品品质好不好、种类是否多元、价格是否实惠,是检验市场经营内功的关键。此外,还要结合周边社区的人口结构来改,尊重消费半径内客群的消费能力。

今年3月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明确指出,要“加强服务供给能力建设,支持服务消费场景创新、业态融合、产业集聚”。菜市场往往深入社区、位置优越,不妨发挥自带的便民属性,与社区嵌入式公共服务设施有机结合,共同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菜市场是城市里流动的盛宴,每一缕烟火都饱含人间风味。期待更多菜市场换上“新装”,在食与市的交融中传递城市温度,也期待更多人走进这里,感受生活的乐趣。(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梁瑜)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经评论:菜市场为什么越来越“好逛”?

2025年06月23日 09:43   来源:中国经济网   

触摸一座城市的灵魂,莫过于逛一逛它的菜市场。本地方言的吆喝声此起彼伏,鲜虾活鱼在水箱中活蹦乱跳,五颜六色的瓜果蔬菜整齐摆放,扑面而来的喧嚣与活力,总能让人卸下烦恼。更何况,如今的菜市场,不止有菜。

近年来,不少城市对菜市场进行标准化改造、智慧化升级,拓展了其服务功能。北京崇文门菜市场在原址重新开业,融入了轻食、文创、生活服务等多元业态;浙江台州月湖农贸市场的智慧大屏上,当日商品种类、菜价、客流量等信息一目了然;在江苏苏州双塔市集,居民买菜之余还可以听一段评弹。

老场景承载新体验,有颜值、有乐趣,菜市场正从单一的买菜场所,转变为集购物、餐饮、社交、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社区生活综合体”。对老街坊而言,这是常逛常新的体验,对年轻人来说,更是一场充满新鲜感的“市井漫游”。

菜市场汇聚了三餐四季,是最贴近日常生活的人间烟火。印象中的菜市场,是湿漉漉的地板,是混杂着腥味的空气。如今,环境干净整洁、经营模式特色鲜明、服务人性化。菜市场的这些变化,回应了年轻一代个性化、体验式的消费需求,折射出美好生活的日新月异,也为文旅产业多元化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前有City Walk,今有Market Walk,不少菜市场已成为热门旅游打卡地。云南昆明大观篆新农贸市场内,600多家摊位纵横交错,每日吸引数万消费者购物打卡;天津红桥区西北角早市、武汉硚口区宝善市集,同样上演着这般热闹景象。

菜市场的千姿百态,既呈现着生活的本来面貌,也对城市管理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改造升级能让菜市场走红,但是,是否所有的菜市场都需要改造?装修焕新、业态升级后,物价是否会随之上涨?在吸引年轻客群、外来游客的同时,如何服务老年顾客、本地居民?

显然,有的菜市场规模有限,难以形成地标效应,即便投入重金改造,也可能昙花一现。每个城市都有独特的地理区位、消费习惯和文化底蕴,只有找准合适的发展模式,才能真正激活菜市场的旺盛生命力,让“菜篮子”越拎越舒心。

作为连接田间地头与日常生活的交易场所,便民是菜市场的基本功能。无论软硬件如何升级,都应坚守“亲民、便民、惠民、利民”的初衷。商品品质好不好、种类是否多元、价格是否实惠,是检验市场经营内功的关键。此外,还要结合周边社区的人口结构来改,尊重消费半径内客群的消费能力。

今年3月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明确指出,要“加强服务供给能力建设,支持服务消费场景创新、业态融合、产业集聚”。菜市场往往深入社区、位置优越,不妨发挥自带的便民属性,与社区嵌入式公共服务设施有机结合,共同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菜市场是城市里流动的盛宴,每一缕烟火都饱含人间风味。期待更多菜市场换上“新装”,在食与市的交融中传递城市温度,也期待更多人走进这里,感受生活的乐趣。(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梁瑜)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