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霸座”公交站为何如此任性

2025-06-27 07:46 来源:中国青年报

据《广州日报》报道,近日,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帖称,等公交车的时候被脉动广告“创”到了。这是功能饮料品牌脉动在多地公交站台投放的3D立体户外广告,其共同特点,是有一个巨大的饮料瓶身从平面广告牌上凸出来。

对此,一些网友觉得颇有创意,但更多网友则认为,这样的广告设计挤占了站台空间,本来给乘客坐的位置反而被饮料瓶“霸占”了,乘客的避雨空间也更小了。还有人表示,走路时不小心的话,很容易被凸出来的部分磕到头,直言“品牌做广告能不能别这么任性”。

一则广告能引发广泛关注,固然是品牌方所希望的,但它如果引发不满情绪,就会适得其反,伤害品牌形象。为什么人们纷纷吐槽这则“创意”广告?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这个“创意”挤占了公共空间,影响了公共利益。

城市公共交通是满足公众基本出行需求的交通体系,具有很强的公益性。乘坐公交车出行的,是千千万万的普通上班族、买菜晨练的老人、上学放学的孩子……而公交站台则为他们提供了暂时的庇护所,天气不好时可以遮风挡雨,劳累不堪时可在此小憩一会儿。

正如网友所说,这些凸出的饮料瓶不仅侵占了候车空间,还存在一定安全隐患。那么,品牌方是否意识到了其给乘客带来的麻烦?广告可以有创意,但创意不能太任性。我国广告法明确规定,户外广告不得影响市政公共设施、交通安全设施、交通标志、消防设施、消防安全标志的使用。而这个巨大的立体饮料瓶在设计之初,恐怕没有考虑到对市民候车的不利影响,只考虑到了自身的宣传需要。

户外广告可以用各种方式吸引眼球,但决不能忽视市民感受。近年来,户外广告“翻车”现象时有发生。不久前,成都春熙路的一个户外广告大屏上播放巨型3D仿生蛇广告引发争议,因为高度逼真,且会做出张开血盆大口“扑”向路人的动作,让很多人感到恐惧。在此之前,南京地铁的“诡异人脸”火上热搜,有网友表示,看到地铁车厢的玻璃门外有一张煞白的笑脸,被吓到了。虽然这是话剧《海底两万里》的海报,并非故意引起恐惧情绪,但在地铁昏暗灯光的映照下,确实显得有些恐怖。

以上种种,都是广告设计者和投放者没有充分考虑受众感受而引发的争议。在“霸座”饮料瓶广告争议中,对品牌商来说,做广告不仅是一项商业行为,还要考虑到社会影响。从城市管理的角度来看,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和管理应该以人为本,将使用者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比如,公交站台是给乘客候车的场所,乘客的需求应当是整个站台设计的出发点,其他任何需求都不应喧宾夺主。

户外广告是城市环境的一部分,因此,各地的户外广告管理规定中,一般都会要求广告与建筑环境、功能业态相协调,并强调不得妨碍交通安全设施、交通标志、市政设施的正常使用。但是,法律法规的表述是概括性的,在落实的过程中,相关部门还需更多考虑民生需求,主动代入普通市民视角,合理判断广告或招牌带来的影响,厘清商业宣传与民生需求、交通安全、城市美化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如此,才能避免“广告挤占乘客候车空间”之类的尴尬事件再次出现。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广告“霸座”公交站为何如此任性

2025年06月27日 07:46   来源:中国青年报   土土绒

据《广州日报》报道,近日,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帖称,等公交车的时候被脉动广告“创”到了。这是功能饮料品牌脉动在多地公交站台投放的3D立体户外广告,其共同特点,是有一个巨大的饮料瓶身从平面广告牌上凸出来。

对此,一些网友觉得颇有创意,但更多网友则认为,这样的广告设计挤占了站台空间,本来给乘客坐的位置反而被饮料瓶“霸占”了,乘客的避雨空间也更小了。还有人表示,走路时不小心的话,很容易被凸出来的部分磕到头,直言“品牌做广告能不能别这么任性”。

一则广告能引发广泛关注,固然是品牌方所希望的,但它如果引发不满情绪,就会适得其反,伤害品牌形象。为什么人们纷纷吐槽这则“创意”广告?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这个“创意”挤占了公共空间,影响了公共利益。

城市公共交通是满足公众基本出行需求的交通体系,具有很强的公益性。乘坐公交车出行的,是千千万万的普通上班族、买菜晨练的老人、上学放学的孩子……而公交站台则为他们提供了暂时的庇护所,天气不好时可以遮风挡雨,劳累不堪时可在此小憩一会儿。

正如网友所说,这些凸出的饮料瓶不仅侵占了候车空间,还存在一定安全隐患。那么,品牌方是否意识到了其给乘客带来的麻烦?广告可以有创意,但创意不能太任性。我国广告法明确规定,户外广告不得影响市政公共设施、交通安全设施、交通标志、消防设施、消防安全标志的使用。而这个巨大的立体饮料瓶在设计之初,恐怕没有考虑到对市民候车的不利影响,只考虑到了自身的宣传需要。

户外广告可以用各种方式吸引眼球,但决不能忽视市民感受。近年来,户外广告“翻车”现象时有发生。不久前,成都春熙路的一个户外广告大屏上播放巨型3D仿生蛇广告引发争议,因为高度逼真,且会做出张开血盆大口“扑”向路人的动作,让很多人感到恐惧。在此之前,南京地铁的“诡异人脸”火上热搜,有网友表示,看到地铁车厢的玻璃门外有一张煞白的笑脸,被吓到了。虽然这是话剧《海底两万里》的海报,并非故意引起恐惧情绪,但在地铁昏暗灯光的映照下,确实显得有些恐怖。

以上种种,都是广告设计者和投放者没有充分考虑受众感受而引发的争议。在“霸座”饮料瓶广告争议中,对品牌商来说,做广告不仅是一项商业行为,还要考虑到社会影响。从城市管理的角度来看,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和管理应该以人为本,将使用者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比如,公交站台是给乘客候车的场所,乘客的需求应当是整个站台设计的出发点,其他任何需求都不应喧宾夺主。

户外广告是城市环境的一部分,因此,各地的户外广告管理规定中,一般都会要求广告与建筑环境、功能业态相协调,并强调不得妨碍交通安全设施、交通标志、市政设施的正常使用。但是,法律法规的表述是概括性的,在落实的过程中,相关部门还需更多考虑民生需求,主动代入普通市民视角,合理判断广告或招牌带来的影响,厘清商业宣传与民生需求、交通安全、城市美化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如此,才能避免“广告挤占乘客候车空间”之类的尴尬事件再次出现。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