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养老、社区托幼、菜场买菜、食堂就餐、小摊修鞋、公园健身……便利、实惠的各类生活服务是社区居民的刚需,看似不起眼,但必不可少。以社区为“圆心”,步行一刻钟为“半径”,就能画一个便民生活圈。
自2021年起,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深入开展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先后确定四批共210个全国试点,以及首批15个全域推进先行区试点。家门口的“小商圈”,消费潜力有多大?有研究显示,城市居民一半以上的日常消费支出,都集中在社区周边1公里范围内,也就是步行15分钟的距离。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不仅是惠民生、暖民心的重要举措,而且是促消费的重要抓手。
便民生活圈的建设,本质上是城市治理的一次“补课”,既有助于弥补社区功能缺陷、补齐基础设施和服务短板,也是城市治理转向精细化的重要标志。同时,这种近距离的服务模式也有利于建立更加紧密的邻里关系,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商务部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5510个,服务居民1.25亿人。围绕“缺什么、补什么”,各地因地制宜,“一圈一策”不断拓展社区消费新场景、新业态。
在陕西西安,东南城墙脚下原有的菜市场和老厂房进行了改造升级,建成了老菜场市井文化创意街区;在上海,一些社区打造了下楼就能“寄娃”的“宝宝屋”,专为0到3岁的孩子提供托育服务;在浙江长兴,百姓家门口建起了“健康屋”,可以实现24小时看诊、云取药等 “一站式”服务;在重庆,有的社区整合了家电维修回收点、裁缝铺、开锁修锁服务点,通过集中布局实现“一站直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