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评论:便民生活圈托起“家门口的幸福”

2025-06-24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居家养老、社区托幼、菜场买菜、食堂就餐、小摊修鞋、公园健身……便利、实惠的各类生活服务是社区居民的刚需,看似不起眼,但必不可少。以社区为“圆心”,步行一刻钟为“半径”,就能画一个便民生活圈。

自2021年起,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深入开展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先后确定四批共210个全国试点,以及首批15个全域推进先行区试点。家门口的“小商圈”,消费潜力有多大?有研究显示,城市居民一半以上的日常消费支出,都集中在社区周边1公里范围内,也就是步行15分钟的距离。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不仅是惠民生、暖民心的重要举措,而且是促消费的重要抓手。

便民生活圈的建设,本质上是城市治理的一次“补课”,既有助于弥补社区功能缺陷、补齐基础设施和服务短板,也是城市治理转向精细化的重要标志。同时,这种近距离的服务模式也有利于建立更加紧密的邻里关系,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商务部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5510个,服务居民1.25亿人。围绕“缺什么、补什么”,各地因地制宜,“一圈一策”不断拓展社区消费新场景、新业态。

在陕西西安,东南城墙脚下原有的菜市场和老厂房进行了改造升级,建成了老菜场市井文化创意街区;在上海,一些社区打造了下楼就能“寄娃”的“宝宝屋”,专为0到3岁的孩子提供托育服务;在浙江长兴,百姓家门口建起了“健康屋”,可以实现24小时看诊、云取药等 “一站式”服务;在重庆,有的社区整合了家电维修回收点、裁缝铺、开锁修锁服务点,通过集中布局实现“一站直达”……

从“构建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到“发展群众家门口的社区服务”,今年以来,中央层面一系列相关重要举措陆续出台,便民生活圈建设按下“加速键”。接下来,商务部将开展第二批全域推进先行区试点,推动向有条件的县城延伸扩围。一头连着社区居民,一头连着经营主体,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打造,促进了社区经济的繁荣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在拓宽居民就业增收渠道的同时,也为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情感空间和社会联结的空间。它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好城市微更新、微改造的“绣花功”,不断满足群众的“需求清单”。这涉及到多部门的协同联动,有赖于政府、经营主体、社区、居民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参与,也离不开科技赋能和智慧化管理的有力支撑。在升腾的烟火气中,期待共同托举起“家门口的幸福”。(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邓浩)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经评论:便民生活圈托起“家门口的幸福”

2025年06月24日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居家养老、社区托幼、菜场买菜、食堂就餐、小摊修鞋、公园健身……便利、实惠的各类生活服务是社区居民的刚需,看似不起眼,但必不可少。以社区为“圆心”,步行一刻钟为“半径”,就能画一个便民生活圈。

自2021年起,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深入开展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先后确定四批共210个全国试点,以及首批15个全域推进先行区试点。家门口的“小商圈”,消费潜力有多大?有研究显示,城市居民一半以上的日常消费支出,都集中在社区周边1公里范围内,也就是步行15分钟的距离。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不仅是惠民生、暖民心的重要举措,而且是促消费的重要抓手。

便民生活圈的建设,本质上是城市治理的一次“补课”,既有助于弥补社区功能缺陷、补齐基础设施和服务短板,也是城市治理转向精细化的重要标志。同时,这种近距离的服务模式也有利于建立更加紧密的邻里关系,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商务部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5510个,服务居民1.25亿人。围绕“缺什么、补什么”,各地因地制宜,“一圈一策”不断拓展社区消费新场景、新业态。

在陕西西安,东南城墙脚下原有的菜市场和老厂房进行了改造升级,建成了老菜场市井文化创意街区;在上海,一些社区打造了下楼就能“寄娃”的“宝宝屋”,专为0到3岁的孩子提供托育服务;在浙江长兴,百姓家门口建起了“健康屋”,可以实现24小时看诊、云取药等 “一站式”服务;在重庆,有的社区整合了家电维修回收点、裁缝铺、开锁修锁服务点,通过集中布局实现“一站直达”……

从“构建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到“发展群众家门口的社区服务”,今年以来,中央层面一系列相关重要举措陆续出台,便民生活圈建设按下“加速键”。接下来,商务部将开展第二批全域推进先行区试点,推动向有条件的县城延伸扩围。一头连着社区居民,一头连着经营主体,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打造,促进了社区经济的繁荣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在拓宽居民就业增收渠道的同时,也为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情感空间和社会联结的空间。它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好城市微更新、微改造的“绣花功”,不断满足群众的“需求清单”。这涉及到多部门的协同联动,有赖于政府、经营主体、社区、居民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参与,也离不开科技赋能和智慧化管理的有力支撑。在升腾的烟火气中,期待共同托举起“家门口的幸福”。(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邓浩)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