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有游客游览陕西省咸阳市乾陵景区时,发现武则天无字碑上方建起一座亭子。有人认为有亭子可更好保护无字碑,但也有人认为加盖亭子没必要。乾陵管理处工作人员回应媒体,这个亭子并非随意加盖,而是出于对无字碑的全面保护考虑而专门修建的。
笔者曾去过一次乾陵,就是冲无字碑去的。回忆起来,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露天石雕艺术的奇观。神道两旁祥瑞石雕精致华美,十对石人像身材魁梧;朱雀门外六十一蕃臣像分列两侧,虽然头已损毁,依然彰显着皇家威仪。大名鼎鼎的无字碑与立述圣纪碑,就耸立在阙楼之前。远远看去,阙楼气势磅礴,石碑巍然挺拔,在夕阳的照耀下融为一体,给人法度森然之感;近看石碑,实在高大雄浑,雕刻精细,不免勾连起“是非功过留待后人评说”的历史云烟。
也正因此,乾陵在我脑海中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画。现在硬要在画里插入一座红色亭子,很难不感觉违和。我想原因在于,石碑作为历史文化遗迹,价值不仅在于自身的材质、文字或雕刻,其原始状态和与环境的融合也是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文物保护强调“最小干预原则”,核心之一正是维护遗迹与环境的整体性。想一想,若单独将石碑移至博物馆,失去了远山作为背景的“尺度参照”,那种整体的威严感、沧桑感也会大幅削弱。
由此想到,曾经看过很多地方的石像生,大都没有特别保护,有些环境甚至非常原始,就算搬到博物馆,也是在露天下任凭风吹雨打。这样做对吗?不妨参考一个案例。不久前,在天津蓟州石人庄村,一尊站立近两千年的东汉石人“翁仲”突然走红。车辆往来穿梭,有网友认为不妥,建议保护起来。当地回应称,“翁仲”是不可移动的文物,“如果把这石像搬走,就离开了原址,不能证明这里有过大型墓葬。文物保护是保持最小的干预,放在原地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