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斌:"逃离北上广"的潮流昙花一现 叶檀的呼吁靠谱吗?

2013年04月18日 06:34   来源:中国经济网   

    财经评论员叶檀发了一则微博,呼吁“北漂请逃离北京”。她在微博中说“北京容纳的是高收入群体,资源约束也只能容纳高收入阶层。”“以北京将人口调控纳入政府绩效管理看,普通北漂不受欢迎,或者主动离开,或因生活成本上升被动离开。”(央视网)

    不可能的。“北漂”是一种现象,在社会研究意义上不仅指越来越多人飘泊、苟活在北京,更实际指越来越多人飘泊、苟活在上海、广州、深圳,以及次一级的省城,更次一级的市、县。这是资源选择性配置的必然结果。前提不变,漂泊者群体会越来越庞大,逃离者必然是少数。“漂”,一丝微弱的希望尚存;逃离,往往就是逃离者的眼睛里已经完全没有了光彩。

    以北京为例。是的,如果不属于高收入群体中的一员,在北京会“米贵,居不易”。但本质上说,高收入群体的高收入从哪里来?北京并非一个完整的、封闭的经济体,你甚至可以说北京的农业、工业规模都微乎其微,它根本没有自我生存能力。这座城市的高消耗,以及这座城市里的高收入群体的高收入,全部需要分解给其他地方、城市、人群来消化。

    什么是资源的选择性配置呢?就是将数以百计的大学配置在一座城市里,将最好的医院密集配建在一座城市里,将更多的财政资金投放在一座城市里;就是在特殊情况时,譬如当电力供应紧张,可以在其他地方拉闸限电以保证北京市的供应。

    所谓资源的选择性配置还必然是逆向的,就是尽可能将其他地方、城市的发展权利垄断过来,然后在取舍之间“潜规则”多多。用一个词概括就是:“跑步(部)前(钱)进。”

    资源选择性配置的前提下,一方面是特定城市畸型发展,一方面是限制其他地方、城市发展,导致了人口的畸型猬集于特定城市。在国家范围内,大家一起望着有限的几座特大城市;在一个县的范围内,大家一起望着县城。

    “北漂”,漂在北京,或者可以说生活得不如意,但一般比留在家乡生活得好。尽管可能因户籍等诸种因素被公然歧视,但好歹有机会能分享到资源选择性配置红利的一杯羹。曾经有一段时间,也有小小的逃离北上广深的潮流,但昙花一现后很快就结束了,主要原因表面上看是逃离者的家乡太人情化、权力主导化,而实际上是那些地方被限制了自由发展权利,于是就只剩下了人情、权力的一丁点儿腾挪空间。

    “漂在北京”,在特殊前提下是理性选择。

    为了追逐渺茫的希望,虽被公然歧视也咬牙坚持,赖在北京,“北漂”群体终究是可怜的。但在他们身后,他们被刻意抽血的家乡,被在相当程度上剥夺了发展机会的家乡正在不断沦陷;他们那些甚至连“北漂”也不可能的家乡人生活得更可怜。“北漂”的伤痛,不过是地区间发展差距被人为地越拉越大的悲剧性结果之一罢了。(许斌)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逃离北上广”并不代表一种必然趋势

 

大学生逃离“北上广”是否值得忧虑

(责任编辑:周姗姗)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