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失能老人 被产业化养老遗弃

2012年07月27日 08:30   来源:羊城晚报   毛建国

  我国首次“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显示,2010年末全国城乡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约有3300万。让人倍感焦虑的是,这些失能老人身处窘境,多数养老院不愿接收。(7月25日《经济参考报》)

  民政部的数字显示,我国每千名老人建有的养老机构床位数是15.9张,低于发达国家50到100张的数量,也低于发展中国家20到30张的水平。现在一种理念叫做社会化养老,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产业化养老,是把养老当成一门产业,来吸引民间资本参与。

  民间资本的投入,有着深深的利益考量。我们把养老称为公益事业,可对于民间资本来说,甚至对于那些有着创收考虑的公办机构来说,养老其实就是一门产业,是要考虑成本和实现效益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失能老人身处的窘境,属情理之外意料之中。

  在当前现实下,由于公共投入的不足,社会化养老对于解决一床难求有着重大意义。但养老服务与教育、医疗等产业一样,其本身有着极强的公益性,应属于公共服务的内容。现在公共服务能力不足,可以适当走市场化道路,但不能完全产业化,不能让效益考量压倒公共特性。

  养老服务应该走一条限制性产业化道路。所谓限制性产业化,也就是说这个产业可以吸收民间资本,可以考虑一定的效益产出,但必须坚持公益优先,要有半公共产品的特性。政府可以也应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但资本不是一进了之,而是接受监督,在规范中运行。这种监督管理既包括行政手段,也包括经济手段,政府应该拿出专项资金,对于那些做得好的养老机构,给予重点资金扶持;对于那些利益至上抛弃公益的养老机构,则启动退出机制,以保证公益性,不让养老服务被利益绑架。

  并不否认社会化养老的意义,但鉴于教育、医疗产业化的经验教训,养老服务完全走产业化道路肯定不行。3300万失能老人身处的窘境,正是完全产业化养老弊端的体现。如何通过财政奖励、市场准入和强制退出等手段,进一步引导民间资本进入,进一步保证养老机构的公益性,这对养老理念和养老体系提出了挑战。

(责任编辑:李志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