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率不是高校专业设置的唯一风向标

2011年11月23日 07:20   来源:红网   杨明哲
    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80万人,比2011年增加20万。为应对大学生就业难,昨天,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做好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教育部表示,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11月22日《新京报》)    

    全国高校连年扩招,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是不争的事实。可高校毕竟不是职业学校,就业率不是高校办学的唯一标准。若为了提高就业率,在专业设置上也搞“末位淘汰”,就舍本逐末,大错特错了。    

    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大学为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亦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而现在的高校盛行的却是实用主义,专业设置追求就业率,教学培养功利化,完全与蔡校长的要求背道而驰。教育部是主管全国教育事业的行政机构,竟也提出如此功利的要求,实在令人惋惜。    

    高校中就业率低的专业都是些基础学科,像哲学、历史学、数学等等。基础学科是所有学科的根本,没有基础学科的发展,其它实用学科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末,难以创造价值。中国人难获诺贝尔奖,跟国内高校功利之风盛行,不重视基础学科建设有很大关系。    

    其实,就业率这个数字存在多少猫腻,大家也都心中肚明。在“被就业”的号召下,再偏再专的专业就业率也能上60%。高校为了不让专业被取消,只好在学生“被就业”上加把劲。所以教育部出台的这个规定,本就是“自欺欺人”,不单起不到什么好的作用,倒会让本就不实的就业率变得更加无趣。    

    把大学生就业率低的原因归结为专业不好是非常肤浅的。用人单位选拔人才,重在看人。高校培养学生的重点也应放在能力培养上。360行,行行出状元。专业并无好坏之分,自己感兴趣,才会去钻研,才会出成绩。高校还是应在教书育人多下功夫,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有了融会贯通的能力,再古老专业也能经世致用。

(责任编辑:李志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