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弘:企业和城市工业区 转型的鲜活样本

2011年01月25日 09:41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 赵 弘

  首钢原厂区转型发展的经验,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生态重建是前提,产业发展是核心,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升是保障

  首钢是一个具有较长发展历程的大型国有钢铁企业,曾经为国家钢铁工业发展和首都经济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也为我国国有企业体制机制创新做出过积极探索。

  首钢以总部经济理念和模式实现成功搬迁。一方面,通过技术升级在河北曹妃甸建立起一个年产970万吨精品钢、跻身世界领先行列的现代化钢铁企业,成为河北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极,强力带动河北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首钢的总部依然留在北京,通过这种方式保住并发展了首钢品牌资源,延续了首钢的创新能力和销售渠道网络体系。首钢通过联合重组和在京外区域投资,去年产钢量突破了3000万吨大关,是原来在北京最高产能800万吨的4倍,实现了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的创新和发展。与此同时,首钢利用总部资源和多年来在北京积累起来的创新能力,综合开发原厂区所在的8.56平方公里土地,并与周边的石景山、门城地区互动,重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高技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等产业,吸引制造业企业总部和研发中心落户,将形成年产值1000亿元以上的经济规模。这一区域将实现由工业制造区向首都综合服务区的转型,成为首都经济新的增长极,成为北京世界城市建设的重要空间载体,将在带动北京西部地区转型和西部生态涵养区建设方面做出新的贡献。

  总结首钢原厂区转型发展的经验,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生态重建是前提,产业发展是核心,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升是保障。首钢原厂区的转型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把生态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以生态环境的整体改善提升区域形象和价值。要抓住新产业的培育,在以总部经济模式提升原有产业发展能力的同时,依托城市资源吸引新的要素,形成新的产业,提供新的就业岗位,以增加职工收入和提升职工生活水平为落脚点,妥善解决就业、收入和民生问题。要按照实现从单一生产功能区向城市综合功能区的根本性转变的要求,加快道路、水、电、气、热等设施建设,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加强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社会公共服务领域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质量、多样化的公共服务需求。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一批企业到了在更高平台上实现跨行业、跨区域甚至跨国经营的新阶段,许多一二线城市先后进入了转型关键期,普遍面临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产业结构亟待升级、空间布局不合理等困难和问题。要实现企业竞争力的持续提升和区域可持续发展,要把企业转型和区域转型很好地结合起来。首钢按照总部经济模式实施搬迁调整,为大型工业企业转型积累了鲜活经验。首钢原厂区所在区域的转型发展,为许多城市、城区经济转型提供了有益借鉴,具有重要意义。

(责任编辑:李志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