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创造了“澳门神话”

2009年12月21日 06:27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李炜娜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日子,写进了历史,也融入了国人共同的民族记忆。1999年12月20日,一个特别的日子,凌晨时分旗降旗升,澳门回归,濠江沸腾。

    历史的声音回荡在耳,现实的大幕慢慢拉开。回归后的澳门能否繁荣发展,世界都在看。

    回归10年,澳门在变。回归前,澳门经济连续4年负增长,回归后,澳门经济保持连年增长势头,10年来,一跃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速最快的地区之一。与此同时,澳门居民也分享着经济发展的巨大成果。延长义务教育、发放“敬老金”、推出“现金分享计划”等等,10年来,特区政府不断加大民生“红包”的派发力度,建立了世界先进的卫生、社会福利体系,民生大幅改善。“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特区政府实现了公务员本地化和法律本地化。这些变化,发生在一个人口50余万、面积不足30平方公里的小城里,被称作“澳门神话”。

    回归10年,澳门也有未变之处。回归10周年前夕,我再次来到澳门。感受最深的是澳门特有的文化一如从前。穿过望德堂区岭南样式的骑楼,不远处的疯堂斜巷里就有土生葡人在欢歌劲舞……一种奇妙的相遇实现在不经意的转身。东西方文化交融并存正是澳门独特的魅力所在,这一点,回归前后没有改变。

    正是这些变与不变,共同成就了澳门的别样风华。10年实践令人信服地证明,“一国两制”具有巨大的优势和生命力。10年间,澳门虽然经历了经济低迷、非典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等重大挑战,但背靠祖国,特区政府和广大市民紧密合作,澳门比过去更繁荣,澳门人的信心比过去更足。“一国两制”是“一国”也是“两制”,回归10年,“一国”和“两制”的优势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澳门人在不变中感受着变化、体会着幸福。

    回归10年,澳门人愈发清楚地看到祖国内地是澳门发展的强大后盾。从日常生活物资的供应,到开放内地居民赴澳“个人游”,到《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澳门人真切感受到祖国的呵护与支持。澳门是个旅游城市,开放“个人游”的意义不同寻常。统计显示,开放至今,内地居民赴澳“个人游”已达3300多万人次,按人均消费3500澳门元计算,内地游客为澳门带来超过千亿澳门元的非博彩收益。不仅如此。10年来,中央政府为澳门发展谋求长远规划。授权澳门特区对设在横琴岛的澳门大学新校区实施管辖,以及日前国务院批复同意澳门特区填海造地360余公顷,无不是在为澳门突破土地资源局限的瓶颈等探索新的途径。

    回归10年,更加富足、更加自信的澳门人也尽情分享着祖国发展进步的光辉与荣耀。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成功,澳门同胞欢呼雀跃;航天英雄到访澳门,澳门同胞欢欣鼓舞。回归10年,澳门人有了越来越强烈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家国情深,岂能相忘。于是,在内地救灾、扶贫、援建希望小学等等公益活动中,总是活跃着澳门人的身影……爱国爱澳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盛世莲花10年绽放,澳门风华犹胜昨日。有了澳门人对“一国两制”的宝贵信心,有了祖国内地的坚强后盾,有了“澳人治澳”的经验与自信,澳门的未来值得期待。

    (作者为本报编辑)
(责任编辑:年巍)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