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该拿什么拯救我们的“雷锋精神”?

2013年03月05日 09:44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今天是3月5日,学雷锋日。

    半个世纪过去,在2013年的时序回望:“向雷锋同志学习”的语式尽管有些陈旧,但那个留下诸如“一朵花打扮不出美丽春天”等词句的小伙子,仍让人惦记着——而这种“惦记”,让中国人滋养在一种时代精神里。关于青春、关于奉献、关于集体、关于国家……关于生命的价值,以及关于美好的永恒。是的,今天,我们依然需要雷锋!


    别总把雷锋精神放在博物馆里

    现在要领略到最原味的雷锋精神,看来是非去雷锋纪念馆不可。全国雷锋纪念馆有多处,像抚顺、长沙以及杭州等都比较有名,这些纪念馆接待来来往往的游人,必把雷锋精神当成礼物以馈赠来宾。然而值得玩味的是,每年雷锋纪念馆三月份的时候最为火爆,也是在这个时间段,各种捐助、学习、参观都扎了堆,而馆方也忙得焦头烂额,但是一过了三月上旬,分水岭效应就立刻呈现,大家该干嘛都干嘛去了。

    这种集中式学习雷锋的活动,本身并无太大意义。用行动心理学来说,乐于助人、扶贫济困、善待他人、奉献社会这些善举本身能给人带来极大的愉悦感,它更应该在生活中以一种氛围传递出去,这样才更接地气。如果只是把一干人等在3月5号前后这几天拉到雷锋纪念馆里去,很可能就只是一日游的效果,恐怕最终会落于“言之凿凿听之藐藐”的境地。

    其实用生活工作的角度去解读雷锋精神,发现依然具有时代气息。例如雷锋的“钉子精神”,这和当下流行的术有专攻有着相同的切入点,像雷锋那样努力以钉子的“挤”劲和“钻”劲,使自己成为工作的内行,应该能给当下在职场努力打拼的年轻人一种感同身受的启发。

    每年3月5日最忙的人就是雷锋,这种赶场效应只能像是明星在走穴。而雷锋精神作为一个时代传下来的精神财富,本应该轻松自如地在生活工作中得到善意的闪光,而不是非到3月5号这一天在雷锋纪念馆才能成为真经。

    愿“雷锋很忙”成为过去!【详细
  
    “学雷锋”莫“应景”

    几十年来,真善美、爱岗敬业、钉子精神的“雷锋精神”内涵,始终像明灯一样驱赶着社会的冷漠、自私、贪婪、腐败……道德“败类”!滋养着中华民族有关真善美与助人为乐等等优良品质的不断传承。

    可是,我们的社会在利益面前,越来越浮躁,越来越冷漠,越来越“缺德”……“雷锋”离我们越来越远!

    是到了道德该反思、该行动、该提升的时候了。时代需要“雷锋”,但决不是“三月来四月走”的“雷锋”;时代需要“雷锋精神”薪火相传,需要政府、企业的组织行动,但更需这种行动“四季常歌”。

    当然,我们普通的民众也应该自觉的参与与时时“学雷锋”,只有在社会上形成了良好的氛围,“学雷锋”成为常态化,“雷锋精神”才能早日“回家”!【详细

 

    今天的“雷锋Style”

    志愿精神,就是今天的“雷锋Style”。一方面,任何一种精神,虽然根植于历史,却总要随着社会发展而继续向前,“去敬老院帮老人洗脚”固然是学雷锋,但形式主义之外,应该有更丰富的形式表现;另一方面,眼下的道德困境,并不能证明雷锋精神离我们渐行渐远,制度与权力的纠结、法律与秩序的纠葛,都可能令道德行为踯躅难行,但人类对于美好的追寻与向往,从来没有因为“跌倒老人要不要搀扶”的讨论而止步。

    来自共青团中央的统计,截至2011年12月,中国注册青年志愿者人数达到3392万人,建立各类志愿服务站17.5万个。以北京为例,全市实名注册志愿者已突破170万人,注册志愿者人数占居民总数的比例接近10%。全市已有1万多名志愿者有了志愿服务记录,服务时间总计近45万小时。雷锋精神也许换了身衣裳、换了腔口音,却一直在我们身边。

    这样的节日,只是提醒我们,践行新时期的志愿精神,每天都是雷锋日。【详细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当“七成人不信陌生人”、“倒地老人变得扶不起”……这些事件一次次地冲刷着人们诚信底线时,当造假作假、坑蒙拐骗成为一种风气,甚至成为一种理所当然的“时尚”时,或许我们应该思考:该拿什么来拯救人们内心那份朴素的“仁爱”?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而当整个社会缺失诚信时……莫让生活中的“雷锋”们变得手无足措了。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周姗姗)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