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邱林说两会】价格控烟失效后,立法控烟是必由之路

2013年03月05日 06:19   来源:中国经济网   

    日前,多名全国政协委员共同提交了关于尽快制定《烟草危害预防控制法》的提案,认为如不采取措施,预计我国到2020年,年吸烟致死人数将达到200万。我国吸烟人数为3.5亿,居世界之首而遭受被动吸烟危害的人数更高达7.4亿,其中15岁以下儿童有1.8亿。提案分析原因,目前没有一部全国性的控制烟草危害的法律是最根本的一条。(3月3日《京华时报》)

    由于我国没有全国统一的符合公约生效以后的国家立法。为了控烟,一些地方也制定了相的法律法规。不过,目前绝大多数禁烟法规都是2006年以前的,缺乏执法效果。虽然近年来,出现了上海、杭州、哈尔滨等7城市的法规或规章,但法规的差异性已经导致了一些烟民与非抽烟民众矛盾发生。地方立法受到立法权限制,不同城市立法的差异性已经导致了烟民与非抽烟民众的矛盾发生。

    我国控烟的效果微弱,吸烟率居高不下,通过多项调查进行综合评估,我国为履行《烟草控制框架公约》而实施有效控烟政策的总得分仅为百分制的37.3分,处在100多个缔约国的最末几名。

    事实上,我国烟民和税收的增加是现有体制的必然产物,是烟草部门被体制化的结果。因为吸烟有害,政府对烟草采取了高税政策,从而使烟草行业成为“纳税大户”。目前,国家并未出台控烟立法,在GDP的巨大利益面前,控烟的行为就很纠结。

    2010年5月,卫生部曾对外公布过控烟决心,从2011年在所有室内公共场所、室内工作场所、公共交通工具和其他可能的室外工作场所完全禁止吸烟。

    而与此相反的是,国家烟草专卖局当年却在描绘扩大销量的宏伟蓝图:争取用五年或更长一段的时间,着力培育2个年产量500万箱、3个300万箱、5个200万箱定位清晰、风格特色突出的重点骨干品牌,努力形成12个销售收入超过400亿元的品牌。

    有人说,“抽烟伤肺,不抽烟伤心”。其实伤的还很多,比如烟民的增多与减少与烟草价格的高低不相关联;这几年烟草税的提高带动了烟草价格的高速上升,但我们看到,想用高烟价抑制消费、减少吸烟者的愿望却没有实现。

    在控烟立法方面,我们的邻国俄罗斯的做法值得借鉴。2012年12月,俄罗斯议会下院杜马批准了一项将禁止在全国公共场所吸烟,并对烟草产品的营销与销售确立新的限制措施的法律草案。这项法案将禁止在饭店、酒吧和宾馆这样的公共场所吸烟。它也禁止所有形式的烟草产品广告,禁止车站的小货亭和其他商店出售卷烟。

    因此,要改变我国控烟不力的形象,确保国民健康,一方面必须加快控烟立法,并从法律上确保控烟行之有效;另一方面,也要对烟草管理与生产经营分离,彻底改变由烟草专卖局既主导控烟维护公共利益的政府部门。(邱林)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国栋两会围观】“节假日免费坐火车”看起来很美


【振峰两会观察】扶持小微企业,政府不能"越俎代庖"

【邱林说两会】废除养老保险双轨制 方向是"大一统"

【浩俊评两会】中国外汇储备投资别在一棵树上吊死

【振峰两会观察】PMI显示中国经济复苏 服务业挑大梁

【邱林说两会】打破中国人消费顾虑应“还富于民”

【浩俊评两会】10年房价上涨,归咎调控失败尚早

 

(责任编辑:李志强)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