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志愿精神 今天的“雷锋Style”

2013年03月05日 07:35   来源:西安晚报   邓海建

  今天是3月5日,学雷锋日。

  半个世纪过去,在2013年的时序回望:“向雷锋同志学习”的语式尽管有些陈旧,但那个留下诸如“一朵花打扮不出美丽春天”等词句的小伙子,仍让人惦记着——而这种“惦记”,让中国人滋养在一种时代精神里。关于青春、关于奉献、关于集体、关于国家……关于生命的价值,以及关于美好的永恒。是的,今天,我们依然需要雷锋!

  每年的学雷锋日,我们都会感慨良多。在2000年,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共同决定把每年的3月5日作为“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与其说这是一种人为的“巧合”,不如说是时代的吁求。志愿精神在国际上的定义有三:一是志愿,二是不为报酬,三是利他。正如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所言,“志愿精神”就是“服务、团结的理想和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因此,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基本内容的志愿精神是全世界所追求的美好的、崇高的文化精神。当我们将雷锋精神中的“立场、精神、风格、斗志”时代化之后,洋溢其间的最贴切坐标,也就是志愿精神。

  志愿精神,就是今天的“雷锋Style”。一方面,任何一种精神,虽然根植于历史,却总要随着社会发展而继续向前,“去敬老院帮老人洗脚”固然是学雷锋,但形式主义之外,应该有更丰富的形式表现;另一方面,眼下的道德困境,并不能证明雷锋精神离我们渐行渐远,制度与权力的纠结、法律与秩序的纠葛,都可能令道德行为踯躅难行,但人类对于美好的追寻与向往,从来没有因为“跌倒老人要不要搀扶”的讨论而止步。

  来自共青团中央的统计,截至2011年12月,中国注册青年志愿者人数达到3392万人,建立各类志愿服务站17.5万个。以北京为例,全市实名注册志愿者已突破170万人,注册志愿者人数占居民总数的比例接近10%。全市已有1万多名志愿者有了志愿服务记录,服务时间总计近45万小时。雷锋精神也许换了身衣裳、换了腔口音,却一直在我们身边。

  这样的节日,只是提醒我们,践行新时期的志愿精神,每天都是雷锋日。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