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分配改革是个老话题了。30多年来,改革基本方向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回过头看,“效率优先”,我们成绩十分出色;而另一个目标公平,我们却还在“摸石头”。
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从2004年开始启动以来,八年里“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至今一个具体方案也没能拿出来。但近期有新闻报道称,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将于今年第四季度出台。
克服改革疲劳症,实在是可喜可贺。
从新闻来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目标是“提低”和“控高”。“提低”是扩大就业,尤其是要解决低收入家庭的就业问题;其次是提高各项社会保障标准,同时扩大覆盖面,将低收入群体逐步纳入社保覆盖范围。“控高”包括调控部分企业高管、垄断行业、社会某些群体的偏高过高收入。同时,加强个人所得税的征收,规范灰色收入和打击非法收入。
毋庸置疑,这个改革方向是正确的,但要保证收入分配改革能顺利进行,关键还在于“切饼者后拿”。
我们都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群孩子分一块蛋糕,为了争切蛋糕的权力吵闹了许久。一位老人路过后,那些小孩便请教老人如何平息纷争,老人说,那简单,你们让谁切蛋糕,谁就最后拿。果然,后来每个孩子都得到了满意的蛋糕。
以此类推,收入分配改革就相当于分蛋糕。同样是一块蛋糕,少部分人以前分的蛋糕大,大部分人分的蛋糕小,现在的改革要扭转这种情况。以前分得少的人现在要分得多了,这个肯定没有阻力,这些人会举双手双脚赞成,恨不得马上改。问题是以前分得多的人,现在要分得少了,那阻力可就大了。
两个例子的道理是一样的。即一些人在分某一种东西时想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分最为公平,最后,这种“切饼者后拿”的方式成为了最优的选择。
在贫富差距逐渐扩大的当下,很多人慢慢意识到人的本性是自私的,指望通过某某口号“实现共同富裕”,建立一个“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社会是有“乌托邦”情怀的。如果这个“世外桃源”真的存在,那么它的建立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一种严格的制度规定,而不是仅仅依靠所谓“精神”的力量。
可惜的是,不论是“装睡”的人还是“真醉”的人,他们的思路还都停留在期盼包公转世,幻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但他们恰恰忘了,他们之所以能够“解决温饱、奔向小康”,正是因为改革开放坚持市场化和法治化的方向,约束权力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和经济资源的支配,切实保护私有产权,逐渐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结果。
如今,当越来越多的普通老百姓为“蛋糕渣”争得面红耳赤,甚至恶语相向之时,是否有人想到过收入分配机制本身是有问题的,蛋糕分配是不公平的呢?所以,只有避免出现“那些拿着分食蛋糕的人手中的刀,首先指向的并不是蛋糕本身,而是围绕着蛋糕本来应该分得一块的同桌者”的现象,收入分配改革才能让国人满意。与其指望人人都是“孔繁森”,不如通过完善市场机制、限制政府权力,让人们不能也不敢成为“王宝森”。
分配扭曲不是市场化改革的结果,而是改革不彻底的产物。总之,收入分配改革本质上是制度性改革,遵循“切饼者后拿”的原则、建立约束机制或许比出台一个总体方案更重要。(荀文若)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政府让利才是收入分配改革关键
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应对垄断行业高收入应明确"降高"
收入分配改革的两块“短板”都需拉长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