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在第四季度进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这个改革是04年启动的,但“抗战”八年、提交两次失败后,今年终于又被提及。收入分配涉及到收入差距,如果差距过大就必须改。虽然有经济学家认为,这些年中国民众的实际收入差距不是加大而是缩小了,但这种观点并不普遍,也难得共鸣。民众的更多切身感受是,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富人越富、穷人越穷。
没有人会怀疑当下的中国富裕。虽说还未达到富甲天下——因为中国目前GDP仍屈居第二,而美国是第一——但大跃进当年提出的“超英赶美”的宏伟目标,倒还真在改革开放30年后得以实现。过去30年里,中国经济每年以近10%的高速发展,为中国积累了巨大财富。以2011年为例,去年中国创造了47万亿人民币GDP,增长率为9.2%;去年全国财政收入10.4万亿,增长率为24.8%;去年底中国外汇储备为3.2万亿美元,其中持有美债1.15万亿(是美国的最大债权人)。
岂止这些!中国还有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数不胜数的高楼大厦,还有六万多公里、世界第二的高速公路,还有里程数加起来超过全世界总和的高铁,还有保有量7800万辆、世界排名第二、以致于首都变“首堵”的汽车……凡此等等,无一不说明中国的确是富了。这就是说,中国经济的这块蛋糕,是做大了,所以大小已不成问题。但这并不能说明中国民众就因此富了。还得看看蛋糕如何分,每个人分得多少。不幸的是,蛋糕的分法和结果是令人沮丧的。
中国自古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中国目前拥有13.6亿的人口。因此,和考察任何数据一样,虽然GDP的总量很大,但是只要被总人口一平均,就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比如,2011年,中国GDP总量排名全世界第二,但中国人均GDP却被往后挤到了第89位。第2位和第89位,是多么的悬殊。更何况在现实中这块蛋糕并不是这么的分法!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产生了诸多利益集团。这些利益集团为了利益,相互勾结又明争暗斗。问题最大的当数房地产和垄断国企。
而更为严重的是,二者的背后往往有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的影子。毫无疑问,中国的房地产业之所以有今天这个不可收拾的局面,最根本上其实是地方政府一手造成的。高房价表面上有利于房地产商,但实质是有利于地方政府,因为地方政府会因此获得更多的“土地财政”。地方政府之所以对土地财政趋之若鹜,原因不外有二:其一,用房地产带动周边产业,容易创造GDP“奇迹”,有利于显示“政绩”(因为经济挂帅、GDP挂帅嘛);其二,土地国有,政府出让土地可以获得丰厚的土地财政,有利于捞取“经绩”(但前提是房地产火旺、房价高)。
有研究显示,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已经严重到不能再严重的地步!过去五年,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收入超过7万亿。其中,仅去年就有3.1万亿,去年上海、北京、安徽等省份,都进入土地财政“千亿”俱乐部。从2001年到2010年,全国土地财政从1296亿元增长到2.7万亿元,每年土地财政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例从16.6%增长到76.6%(一说为65.9%)。可见,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已经严重依赖。土地财政其实才是推高房价的罪魁祸首。此外,土地财政还存在暗箱操作,收支是一笔糊涂账,去向不明。
垄断国企方面,由于体制改革原因,政府和这些企业有着千丝万缕、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因此,掌握着垄断资源使用权的垄断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基本上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为所欲为。在高价、高利润、低上缴的有利形势下,这些企业赚得钵满盆满,苦的却是那些普通消费者。而《反垄断法》08年颁发至今却形同虚设,奈何它们不得。比如“电信业反垄断案”雷声大雨点小、最后不了了之即是明证。
在现代社会,政府和民众的关系应该是契约关系。双方签订契约,民众委托政府来管理国家社会,是这个社会最大的公正裁决者,而不是这个社会最大的利益参与者。不幸的是,在改革的浪潮中,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政府有时会异变,成为利益参与者,甚至是利益的最大参与者。这是相当危险的。因为这意味着社会失去了公正裁决者,于是社会就会失衡,矛盾就会被激发。政府不回归本位,不放弃与民争利,收入分配改革也就无从谈起,而且也不可能成功!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