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可用,不能滥用

2025-01-03 06:46 来源:深圳特区报

  近日,有网友在使用某网盘时,被推荐了一张自己怀孕的照片,并配文“脑子不够,肚子来凑”,文案疑似AI自动生成。该网友觉得这句话对孕妇存在侮辱性,表示不愿再用该网盘。随后,相关平台公司联系她进行了退款,同时回应:文案确实不妥,后续将加强文案的筛选、提高模型训练和技术审核能力,避免再出现类似问题。

  伴随着互联网科技的飞速发展,各种AI应用层出不穷。其中,尤以“文生图”或“图配文”最为常见。前者只需提供文字,就能自动生成相对应的图片;后者则会根据图片内容,自动匹配相应的文字。善意地理解,此次事件应该是AI会错了意、表错了情,AI智能体或许只是想调侃一下,而非对孕妇或特定人群怀有主观恶意。但无论是“明知故犯”,还是“无心之失”,此次事件都暴露出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尽管以“智能体”为名,某些AI技术远远没有那么智能。

  相比起此次事件,某些AI应用的主观恶意显然更加明显,社会危害性也更大。《甄嬛传》变身“枪战片”、《红楼梦》改成“武打戏”、孙悟空骑着摩托车扬长而去……在AI技术的加持之下,某些“魔改”视频肆无忌惮地亵渎经典IP,不仅扰乱公共视听,而且涉嫌构成侵权行为,由此带来公众对技术边界以及商业伦理的反思。

  诚如贝克在《风险社会》一书中所说:“任何新兴技术的诞生与运用,在给人们带来机遇与便利的同时,也可能产生风险与制造挑战。”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AI技术为各种应用场景提供了更加智能化的解决方案。与此同时也要看到,不成熟或者不恰当的使用,也可能使AI出现误差、误判,或者传递出不健康的信息和内容。

  在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背景中,AI技术孕育着无限可能。当科技改变生活成为可观可感的现实,有必要明确AI应用的技术边界与道德风险,为维护公共利益构筑起强大的防火墙。毕竟,AI应用依托于数据模型,只有强化人的主体责任,才能防止技术跑偏和滥用。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AI可用,不能滥用

2025年01月03日 06:46   来源:深圳特区报   赵志疆

  近日,有网友在使用某网盘时,被推荐了一张自己怀孕的照片,并配文“脑子不够,肚子来凑”,文案疑似AI自动生成。该网友觉得这句话对孕妇存在侮辱性,表示不愿再用该网盘。随后,相关平台公司联系她进行了退款,同时回应:文案确实不妥,后续将加强文案的筛选、提高模型训练和技术审核能力,避免再出现类似问题。

  伴随着互联网科技的飞速发展,各种AI应用层出不穷。其中,尤以“文生图”或“图配文”最为常见。前者只需提供文字,就能自动生成相对应的图片;后者则会根据图片内容,自动匹配相应的文字。善意地理解,此次事件应该是AI会错了意、表错了情,AI智能体或许只是想调侃一下,而非对孕妇或特定人群怀有主观恶意。但无论是“明知故犯”,还是“无心之失”,此次事件都暴露出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尽管以“智能体”为名,某些AI技术远远没有那么智能。

  相比起此次事件,某些AI应用的主观恶意显然更加明显,社会危害性也更大。《甄嬛传》变身“枪战片”、《红楼梦》改成“武打戏”、孙悟空骑着摩托车扬长而去……在AI技术的加持之下,某些“魔改”视频肆无忌惮地亵渎经典IP,不仅扰乱公共视听,而且涉嫌构成侵权行为,由此带来公众对技术边界以及商业伦理的反思。

  诚如贝克在《风险社会》一书中所说:“任何新兴技术的诞生与运用,在给人们带来机遇与便利的同时,也可能产生风险与制造挑战。”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AI技术为各种应用场景提供了更加智能化的解决方案。与此同时也要看到,不成熟或者不恰当的使用,也可能使AI出现误差、误判,或者传递出不健康的信息和内容。

  在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背景中,AI技术孕育着无限可能。当科技改变生活成为可观可感的现实,有必要明确AI应用的技术边界与道德风险,为维护公共利益构筑起强大的防火墙。毕竟,AI应用依托于数据模型,只有强化人的主体责任,才能防止技术跑偏和滥用。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