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坟复耕”最好先取得民众理解

2012年07月19日 09:48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周建邦

  今年5月底至6月初,河南省周口市试点平坟复耕工作,希望将几千年来的“第一难事”撕开一个口子。据河南省民政厅社会事务处处长彭国平介绍,除周口外,洛阳、南阳、商丘等河南地市,从今年年初开始,相继开展平坟复耕。当地官员称平坟的初衷是解决大机器耕作、死人与活人争地的问题。但由于部分地区强制平坟,公墓建设简陋,平坟工作也遭到了一些反对和质疑。(7月18日《新京报》)

  近年来,殡葬改革一直是引起广泛争议的话题。而各地平坟、挖坟导致的冲突,屡屡见诸报端。官方在强力推动平坟、挖坟时,虽然有《殡葬管理条例》作为法律后盾,其行为也没有违背依法行政的宗旨,但平坟、挖坟等行为,每次都会遭遇民意的反弹。与此同时,我们看到过各地推行树葬、海葬,甚至有将死者骨灰融入土壤的所谓环保葬。然而,这些殡葬改革举措,从一开始就陷入呼声虽大而响应者稀的尴尬境地。殡葬改革为何难以获得公众的认同?一方面是无视传统文化让人心生抵触情绪,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缺乏民众参与和配套条件。

  生老病死是难以改变的人间定律,人们对殡葬改革自然会予以高度关注。殡葬改革,主要关注点在于移风易俗和节约土地,而民众最关注的,则是如何让逝去的亲人“入土为安”,避免“死不起”。在这种情况下,讨论殡葬改革,要形成共识,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在主流宣传中,“入土为安”往往被归之于传统的殡葬陋习。其中,土葬浪费土地资源,造成“死人”与“活人”争地,是最为常见的说法。可是,这种情况还需要具体分析。在周口市这样的平原地区,人多地少确实是现实,但还没有到“死无葬身之地”的程度。如果“死人”与“活人”争地的“土地账”算下来,很多地方可能早被“死人”占光了。而现实情况并非如此。何也?其实人们在算“土地账”时,只看到了“入土为安”的传统,而忽略了“坟存百年”的现实。坟地也是不断“流转”的,能够历经千百年保留至今的,恐怕只有极少数帝王将相的古坟吧。

  改革随意乱葬浪费土地的土葬模式,加快推行殡葬改革,原本是移风易俗、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但是,平坟复耕也要考虑现实条件和民众感情,比如对新老坟地区别对待、给予一定补贴。此外,公益墓地等配套建设也要跟上,要让民众有地方安放先人的骨灰,有凭吊祭祀的场所。

  一些地方平坟、挖坟之举,之所以遭遇民众抵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违“公序良俗”,不尊重民众的情感。祖先崇拜毕竟有着深厚而悠久的传统,追念先人总得需要一个物质载体吧。“慎终追远”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强烈而持久的价值理念,是中华民族道德根基之一,挖坟掘墓是很严重的事,也是最重要的道德禁忌之所在。虽然殡葬改革势在必行,也有诸多好处,但对传统和习俗也应有充分尊重。“天下无坟”的结果,恐怕会让我们无所敬畏,也会让生者的灵魂无所归依,那是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

  当然,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殡葬习俗也并非一成不变,殡葬改革也势在必行。但任何改革,只有经过充分讨论、取得民众理解,才能得到顺利推行。

(责任编辑:年巍)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