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浩俊:“环境”制约了民企的“去家族化”

2013年04月22日 06:53   来源:中国经济网   

    所谓家族企业,就是指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全部或绝大部分归一人或一个家族所有的企业模式。传统的家族制企业,采取的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二为一、完全由家族成员操控方式,现代家族制企业,采取的则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所有权归家族成员,经营权最非家族成员,亦即所谓的职业经理人。

    由于我国民营经济起步较晚,因此,绝大多数民营企业采用的是第一种方式,亦即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二为一。这种方式在企业起步阶段,无疑是最适合、最有效的,也是最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但是,随着企业规模越做越大,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传统的家族管理方式将无法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而必须“去家族化”。

    中国的家族制企业,由于受到企业内外部的双重影响,因此,绝大多数都很难象国外家族制企业那样,由资本和股权来规范各成员之间的关系、规范各成员的行为。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由“一个人”说了算。而且,“这个人”的行为,还夹杂着很多“那个人”。如此,“去家族化”就成了一道很难迈出坎。

    相反,如果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已经发展到可以迫使“创始人”放权的地步,亦即不放权,企业就难以做大做强,难以成为真正的现代企业,就会受到各种要素的制约。那么,即便不倡导“去家族化”,民营企业也会主动“去家族化”。

    所以,对中国民营企业“去家族化”的问题,切不要简单地认为只是“创始人”放不放权的问题,而是机制和环境问题。

    如现实生活中,尽管有些企业也在积极探索“去家族化”的路径,力求让企业实现转型,如格力、美的等。但是,实事求是地讲,转型的效果并不明显。一方面,“创始人”迫于社会环境压力,手中那根对企业实话管控的无形的“绳”,始终无法割断,导致“非家族成员”无法真正按照市场运行规则对企业实施管理。同时,家族成员遍布企业各大关键岗位,也使得“非家族成员”在管理过程中受到的阻力与压力很大;另一方面,市场环境似乎也不支持民营企业实施“去家族化”。无论是对企业产品的接受、技术的认可,还是政府政策的扶持、关系的协调方面,甚至资本市场投资者对企业的认同,都很难摆脱“原来那个人”,都只认“原来那个人”。特别是政府,不管遇到什么事,首先想到的是“原来那个人”,而不是“现在这个人”。于是,“去家族化”就变成一种摆设,一种形式。

    事实上,去不去“家族化”,本身并不是什么大了不起的事。世界上许多知名公司,如沃尔玛、宝马、奔驰、三星等,讫今为止,实行的仍是家族化管理。但是,在内部管理和运行方面,早已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了调整与规范。家族成员在企业内部的分工和合作,也不再依靠亲情、感情或者关系亲疏来界定,而是用股权来维系。因此,不管关系亲疏与否,在企业的地位都是由股权说了算,由机制说了算。

    “去家族化”,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除了企业所有者需要有强烈的市场经济意识、有现代企业制度理念、有开放开明的心态之外,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不利于企业“去家族化”,纵然企业所有者愿意“去家族化”,也是很难实现转型,达到“去家族化”的目的。(谭浩俊)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美的集团“去家族化”受好评 民营企业亟需现代化

 

马云将成民企接班人制度的新典范?

(责任编辑:李志强)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