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晶瑶:出租车涨价 出租车公司为何不挨板子

2013年04月13日 07:23   来源:中国经济网   

    北京出租车涨价的最后一只靴子终于要落下了,坊间传闻终究还是变成了现实。据了解,北京将按照法定程序启动出租车价格调整,调价产生的收益将主要给出租车司机。对于此事,北京多家媒体均进行了报道,除汽车摇号、车辆限行等政策,出租车价格的调整首当其冲地成为事关市民出行的头等大事。(4月12日新华网)

    一句“调价的收益主要给司机”,显然无法给众多司机吃下定心丸,到底这个主要的百分比是多少?次要部分又有多少流入出租车公司的口袋?凭什么他们也要从涨价中获得收益?如果说,调价是为了改善目前出租车司机收入过低的现状,那为何这种成本要全部转嫁到乘客身上,涨价的板子始终打不到出租车公司身上?

    与北京相比,在其他城市打车有两点明显的感受:

    其一,不便宜。当然这是与北京城市面积大有关,但是单纯从起步价、每公里单价相比,北京的定价都不算低,如果再加上堵车时等待收费、夜间加收费用、燃油附加费等,零零总总算下来,在北京打车绝对算得上是奢侈消费了。动辄五六十元,甚至上百元的费用,经常让外地进京打车的人感叹“京城打车贵”。

    其二,司机的收入低。与高昂的打车费用相比,北京出租车司机收入低到让人难以想象。据说每天能开满12小时的老司机,收入才能达到五六千元,而如西安、哈尔滨等省会城市的出租车司机都是开满8小时就能达到这样的收入水平。外地出租车司机很难想象在北京开出租车,会是这样一个性价比极低的工作。

    针对打车难问题,自去年年底起,包括出租车协会代表企业、市交通委灯在内的管理部门已经颁布了一系列治理措施,重点却似乎都在如何处理出租车司机身上,严查拒载、挑活儿,重罚违章司机等等。加强管理固然是重点,但产生打车难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没有理清出租车公司、司机之间应有的利益分配关系。对现有问题的解决方案,连各大五十大板都做不到,只一味偏袒其中一方,这样恐怕无助于事态的缓解,也没法从根上解决打车难的问题。

    北京将调整出租车价格,这一举措本应受到广大司机的欢迎,然而很多老司机却并不乐观,他们担心最终份儿钱也要随着水涨船高,而层层剥皮下来,自己的收入只多了三五斗。而且还会因为不少人打不起车,而流失一部分乘客群。

    在公共事业收费价格问题调整之前,总会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听证会,然而程序上正确了,却不意味着结果正确,听证会几乎都变成了“听涨会”。而此次北京出租车调价的听证会会有怎样的结果,多数人也早已心知肚明。在此次听证会之前,更应该做的是对目前出租车公司收入情况进行公开,到底他们对出租车司机提供了哪些管理服务,这些服务是否需要每月收取四五千元的管理费用,这笔钱收得是否有法可依?目前的运营机制是否对出租车行业的良性发展造成了阻碍?如果他们的管理费用可以减半、甚至只象征性地收取小额登记费,那么出租车司机现有的收入是否已经完成了大幅增长,而不需要再拿乘客开刀?

    理顺目前出租车运营中存在的利益分配问题,最为关键的是解决莫名其妙收取的高昂“份儿钱”。此番涨价不能让眼下最大的受益者出租车公司置身之外,而必须将其纳入到改革的体系中来,如果涨价成了势在必行,就必须得涨得明明白白,不能算出一笔糊涂账就让消费者埋单。(刘晶瑶)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出租车供求失衡不能靠涨价解决

 

北京出租车靠涨价缓解"打车难":治标并不一定治本

(责任编辑:李志强)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