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北京重罚行人闯红灯 能管用么?

2013年04月11日 13:1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近日,中关村东路,几位行人没等信号灯变绿就穿越斑马线。在路口凑够一拨人就走,与红绿灯无关。这种行人无视交通法规过路口的现象被称为“中国式过马路”。即日起,交管部门将依法严管此类违法行为,“带头”闯灯的行人将面临罚款,对于态度蛮横、拒不服从纠正,有妨碍民警执行公务甚至是袭警行为的人员,公安机关将依法严肃处理。


    也应便利绿灯行

    处罚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应该让行人在过马路时多一份从容与惬意。比如,针对有些路口等待绿灯时间过长、红绿灯不读秒导致行人无从判断、部分绿灯时间过短等现象,交警部门就应及时改进信号灯的设置,使信号灯设置更合理、更科学些,这样做,既方便行人,又可降低行人“被动”闯红灯的概率。【详细


    “罚”得出马路文明吗?

    毛泽东同志说过,“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同样,没有执法之帚的清扫,公共文明也不会自行建立。新加坡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也是陋习遍地,随后新加坡政府出台一系列“高压手段”,比如随地吐痰罚款50美金、在被禁止的墙上涂鸦将受鞭刑等,人们从难以忍受到潜移默化,新加坡也就一变而为干净整洁、文明有序。

    可见,对微小过失“零容忍”,是通往公共文明的重要路径。“中国式过马路”风行各地,其实也是某种程度上的“破窗效应”:因为第一个向“破窗”投掷石块的人未受处罚,就会有更多人向“破窗”投掷石块。带头闯灯的人安然无恙,更多人就会在法不责众的心理下理直气壮地违规,重拳治理的基本思路,正是在“小荷才露尖尖角”时惩治微小过失,防止演变成“接天莲叶无穷碧”。【详细


    遇阻力是惯出来的毛病

    “中国式过马路”应该是一个让中国人感到脸红的词条,就像“中国特色”有时让人感到尴尬一样,这不是对“特立独行”的描述,而是一种反文明、反法律、反秩序、缺乏公德的野蛮状态,对应的是没有规则意识:人家过马路都循规蹈矩,而中国人却不守规矩——就像世界很多旅游景点专门以中文提醒游客要守规矩一样,“中国式过马路”中的批评是显而易见的。当然,只要批判不指向个人,不触及个人利益,“中国式过马路”这种仅让集体难堪的污名标签,很难触动国人反思。前几天,我在课堂上进行过一次统计,问学生“谁从未闯过红灯”,只有一个女生弱弱地举起了手。

    众多阻挠的理由归结到一条:这是长期以来交通管理中“弹簧式执法”惯出来的毛病。如果从法律实施开始,就严格执法,对过马路闯红灯的交通违法行为进行处罚,就没这么多理由了。可管理部门执法不严,先没把行人闯红灯当回事,行人当然也就有法不依,甚至误以为“红灯可以闯的,不闯才是傻瓜”。执法者的娇惯和纵容,最终使得行人不把红灯放在眼里,竭力阻碍“严查闯红灯”。【详细


    整治“中国式过马路”贵在坚持

    作为一项社会管理措施,整治“中国式过马路”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期待依靠10元钱的罚款就能解决这个长期形成的不良出行习惯,的确不现实。一些人担忧这种整治行动可能会因为人们的抵触情绪和执法环境问题而最终“虎头蛇尾”,也不无道理。但困难的存在不是放弃整治的理由,恰是如何优化整治方案的推动力。

    全面整治“中国式过马路”,重要的是要有坚持不懈的耐力。在执法过程中边整治、边调整不完善的制度和设施,充分关照公众出行方便的需求,同时借鉴国外交通管理先进做法,相信相关矛盾就会慢慢理顺。【详细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中国式过马路”更多体现的是当下人们日渐式微的规则意识,我们社会需要更多的是这种意识。严惩闯灯行为迈出的只是第一步,欲改变“中国式过马路”,得先调整“中国式红绿灯”。接下来,罚款的依据是什么,最后的款项又流向了何处等等都是需要向公众解释清楚的问题。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周姗姗)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