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一力:撒切尔经济政策的成功秘诀带给中国什么启示?

2013年04月11日 06:11   来源:中国经济网   

    撒切尔夫人的逝世带走了一个时代。人们常在思索,为什么撒切尔夫人总是充满着传奇色彩呢?仅仅因为她是个女首相?还有她在外交上的强硬作风?实际上,撒切尔的最大成果是她的经济成就,是当时英国经济上的特殊形势造就了撒切尔。

    经济学界把这个特殊时期称为“英国病”,这在当时的英国被称为绝症,而撒切尔的经济政策却起到了妙手回春的作用。

    20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经济发展非常缓慢,人们通常称它作“英国病”。“英国病”的症状表现为两个矛盾的层面:一是整个70年代英国通货膨胀率极度严重;另一个是经济增长停滞甚至倒退,失业率高达两位数。

    这种“英国病”被称为绝症,从现在来看是有道理的,因为这两个层面是高度矛盾的。按照当时流行的凯恩斯理论,如果压低通货膨胀,采取紧缩措施,一个后果便是经济增长更加倒退,失业率更高;而如果为了挽救失业率和经济增长,那么通货膨胀率就会更高。这种矛盾造就了绝症,当时的英国人甚至都对经济状况绝望了。

    以现在的经济学理论来看,当时的这种“英国病”其实就是一种“滞涨”,只是当时的资本主义国家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经济情况。特殊的历史时期造就了特殊的经济主义。当时的这种“滞涨”起源于70年代的油价大涨,上游大宗商品的上涨传导到下游的生活用品,通胀马上就起来了。而工厂等则因为油价原材料价格大涨而缩减开工,造成经济增长停滞,失业率升高。这种独特的经济状况,如果采取传统发源于英国的凯恩斯主义——以政府干预为主的财政紧缩或者扩张措施,根本起不到作用,甚至是反作用。

    这种状况在当时的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存在,只是英国由于国内的其它一些原因而表现得更加严重。“英国病”的本质就在这里。

    撒切尔夫人经济政策的意义在于,执政11年间,她一反传统的经济政策——凯恩斯主义,转而推行以现代货币主义为中心的新经济政策,也借助于现代供应学派。这副药方就是“撒切尔主义”。

    那么撒切尔在其中具体做了些什么呢?

    撒切尔政府做的最重要的一个改变就是尝试运用货币手段,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抑制通货膨胀,而不是传统的凯恩斯财政手段。

    围绕着这个中心,撒切尔做了其它三条最重要的压制通货膨胀和刺激经济的辅助措施。

    第一个辅助措施是撒切尔夫人掀起了私有化的浪潮。在私有化改革中,包括钢铁、电信、汽油、航天等领域,许多国有企业都转变为私有制。走向私有化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企业不再受国家控制,有了自主的经营权和管理权,这极大地提高了工厂的生产效率。同时在市场竞争和利润的驱动下,私有化促进了生产机器的革新换代,使英国的工业科技水平获得提高。更重要的是实行私有化之后,企业自负盈亏,政府不再需要替企业还债或是给工人付工资,政府财政支出紧张的局面得到了极大缓解。这条措施的作用是刺激了经济活力,同时也没有增加通货膨胀负担。

    第二个辅助措施是削减福利开支。在撒切尔夫人看来,英国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在于战后“福利国家”政策搞得太过分,分配方面有平均主义倾向,再加上允许好斗的工会运动发展,从而腐蚀了资本主义的基本原则。更为重要的是,在撒切尔政府试图削减财政支出的头几年,英国因为战后福利的拖拽,财政支出无法降低,这也是促成撒切尔做这项改革的重要原因。虽然这对当时失业率不断增高的英国国民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但是这项政策在某种程度上保证了低税收政策的实行,也是英国没有陷入到财政大量赤字境地的重要原因。

    第三个辅助措施是打击工会力量。为了进一步控制英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撒切尔开始以铁腕手段钳制行业工会的发展。英国保守党政府先后制定了若干限制工会权力的立法措施。其后,英国再没有出现过因为工会斗争导致的大规模劳动力成本上涨现象。

    撒切尔的改革可以说是立竿见影的。撒切尔经济政策成功的秘诀,是她绕开了凯恩斯主义下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的内部矛盾。

    撒切尔的经济措施可以总结为“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坚持“以货币措施来控制通胀调节经济”这个中心,治疗“英国病”的基本路线就走对了。有人说,货币学派和供给学说造就了撒切尔,也终结了凯恩斯主义。但任何经济学派都是适用于某种特殊时期的,很难去决断谁对谁错。货币学派正适合于当时的滞涨状况,但不一定适用于正常的通胀时期,在更多情况下,修正的凯恩斯主义继续值得推崇。

    联想到当今的中国,撒切尔经济政策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

    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与英国有太多的差别,最主要的是我们的货币发行权和财政权牢牢掌握在政府手中。另外,我们还有一大法宝,就是行政管制。拿英国的例子来说,如果那种过高的通货膨胀发生在中国,我们的政府就有权对生活用品的价格进行强制性干预。

    整体上来说,只要政治稳定,中国的这种经济体制是非常适合发展的。但说不准我们也会遇到比较特殊的时期,比如前几年的大宗商品价格大涨,输入型通胀不断出现,那个时期有点类似于滞涨。在这个时候,如果我们遵从凯恩斯主义大力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实际上是非常危险的。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的经济体制以及行政管制,让我们顺利地度过了这段时期。

    未来的大宗商品市场大幅涨价可能会越来越频繁,滞涨也就是“英国病”出现的苗头可能会越来越多,或许,撒切尔夫人的货币学派观点是值得我们借鉴的。(许一力)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撒切尔夫人,重塑了英国

 

镜头内外的撒切尔夫人

(责任编辑:周姗姗)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