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北京出租车靠涨价缓解"打车难":治标并不一定治本

2013年03月29日 11:13   来源:荆楚网   谌馨悦

  3月27日,有消息传出,下月起北京起区出租车有可能会全面涨价,起步价上调到15元,每公里收费上调到2.4元,燃油附加费收费标准不变。消息一出,立刻引起大家关注。很多人说,按照这个价格,以后真的坐不起出租车了。(3月28日人民网)

  随着燃油价格等运营成本的不断飙升,出租车提高收费价格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寄希望于提高收费价格来激发出租车司机拉客的积极性,以进一步避免拒载、绕路等各类问题,显然不是有效之举。对于那些素质不高、缺乏职业操守、利欲熏心的出租车司机来说,即便价格再高,其同样可能会干出拒载、绕道、拼客等问题。

  真正的缓解打车难,笔者认为,一是要打破垄断,逐步放宽出租车准入门槛,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另外要改变出租车公司与司机的利益分配问题,就是少交“份子钱”。只要把“份子钱”降下来,老百姓受惠了,出租车司机有钱赚了,其他都不是问题。

  提高起步价对缓解出租车打车难可能是有作用,但是这样的一步步来,老百姓感觉一点进步也没有。所以目前涨价恐怕是最简单的方式,但是如果涨价之后发觉公交和地铁压力明显增大,个人买车意愿增强,摇号遥遥无期,某种程度上城市交通顺畅的根本性问题并没有从根上得以解决,最终还会出台新的涨价政策、补贴政策等,弥补现在造成的漏洞,其实等于是恶性循环。中国的大城市,像北京、广州、深圳、上海等,应借鉴国外城市的经验,做出改革的顶层设计,要形成国家政府进行监管、行业进行具体管理、出租车采取分散经营,降低准入门槛。其他的比如提高起步价之类的做法,很难有好的效果,也是治标不治本。

  出租车是流动的微型社会,出租车业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从根本上说与社会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同质。从这个角度说,包括财税体制、道路规划和交通管理在内的诸多环节,都需要加入到改革中来,“打车难”的顽疾,才会找到医治良方。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