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晶瑶:“煎饼果子经济学”期盼存富于民

2013年03月15日 06:27   来源:中国经济网   

    2002年,北京一张加鸡蛋和薄脆煎饼果子卖一块五,2013年3月10日晚,北京街头一位摊煎饼的师傅告诉记者:“普通的六块,加火腿肠七块五。”用广州一位白领的话说,“在某些方面,钱越来越不值钱了”,“五年前我挣4000元,房价8000元/平方米,现在我挣8000元,房价2万元/平方米。”(3月13日《山西晚报》)

    综观中国经济十年来的发展,无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宏观方面来说,中国国力的增强,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地位有了显著提高;从微观角度来说,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大幅提升,十几年前的小康标准,放到今天或许只能算是温饱水平了。然而,成就背后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必须受到重视,那就是存富于民的期盼日益强烈。

    以煎饼果子——这种北京人民最常见的早餐形式,来判断货币购买力的改变,比其他空洞的数字说教更为有力。因为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最看得见摸得着的经济学原理就摆在餐桌上、就拎在家庭主妇的菜篮子里。

    民众在衣食住行上支出的增长,与家庭年收入的增长,两者之间增长速度与量级的差距,都真切地反映在家庭账本上。据央行10日发布的初步统计数据显示,2月末,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余额达到99.86万亿元,逼近100万亿元,而2002年初,这一数字大约是16万亿元。“货币超发”之所以成为公众热议话题,关键还在于人们关注国家经济政策对于自身生活质量的影响,

    事实也的确如此,每一项国家经济决策的出台,小到早餐摊的煎饼果子,大到住房、家用车,对民众生活的影响都是广泛而深刻的。从民众热议“煎饼果子经济学”上,希望有关方面能看到民众存富于民的期盼,看到民众期盼手中的货币更坚挺一点的愿望。这同时也需要国家出台各种举措保障民众不断拥有财产性收入,让人们的“腰包”鼓得更有质量一些,不仅能抵御煎饼果子的价格上涨,也能最大程度地用于进一步改善当前生活。(刘晶瑶)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升级版的“刘易斯拐点”将成为经济学新课题

 

"饥饿体验"到"6.3元一天"的全民经济学

 

(责任编辑:李志强)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