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3月13日:“西游中有多少妖”缘何难倒众考生

2013年03月13日 11:07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复旦大学2013年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验面试举行。昨天,秦同学被一道题难倒了。考官问道:《西游记》里面一共有几个妖怪?“我问孙悟空和猪八戒算不算,考官说不算,我说我数不清,要不列举一下,结果考官打断了我。”

 

 

    反方

    如来佛祖也挠头

    我们的关注点不能仅仅停留在一个考官的无厘头话题上,更要关注我们文化的走火入魔,为什么一个好好的文化瑰宝被有些人给弄得不伦不类的。这正如龚琳娜的神曲《忐忑》一样,一首歌一个字没有竟然走红了。这还不算完,最近又来了一首《金箍棒》:“俺老孙,俺老孙,出花果山,啊哟,寻得宝贝,齐天大圣,啊,哈,哈”,这是什么歌曲?正如考官的问题一样,这是什么考题?

    创新要有文化内涵,比如在试题的创新上,就可以加入时事内容,比如最近牵动百万人的“长春婴儿事件”,以及老百姓普遍关心的空气污染治理、房价上涨、医患关系紧张等问题。这也可以从中看出孩子的担当和对社会的思考。【详细

    
    是自主招生“搞怪”

    复旦方面,近年来愈来愈在自主招生中走一个“怪”和“奇”的出题路子,已经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对于这类表面上“新鲜”和“奇怪”的问题,最终考量考生素质的效果也不会让人看好。一者,一个由选拔者“信口掂来”的问题,并不针对全部考生,这本身就违背公平原则。运气好的没有碰上这类“压力考官”,运气不好的可能就碰上了这类“压力考官”和“多少个妖怪”的怪题;二者,如此多的考生,如此多的教授,在缺乏统一的对考生的评价标准之下,最终的考生成绩不过是教授(考官)的自由裁量,其公平性也值得商榷。【详细

 

    正方

    是一道好考题

    复旦大学《西游记》里的妖怪数量超出了书本范畴,让某些考生觉得难,这与其说是考生的尴尬,不如说是家长的尴尬,教育的尴尬,社会的尴尬。我们喊了这么多年的“素质教育”,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等客观原因,“应试教育”还是香饽饽。在分数至上的教育处境下,家长们衡量孩子“好坏”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考分;教育行政部门乃至整个社会衡量一所学校“好坏”的标准也只有一个,就是升学率。试问:有几个家长容得下孩子看《西游记》这样的闲书?为了追求高分,家长不得不要求孩子“两耳不闻窗外事”,死读书、读死书。为了追求高升学率,各地的做法都大差不离:死楸、往死里楸。可见,“应试教育”不是一种教育观念,而是一种教育处境

    《西游记》里有多少的妖怪这道考题虽说不在课本上,却在《西游记》里面。在我看来,复旦的这道考题不偏也不怪。为什么一定要考书本上有的内容?难道要鼓励学生回到死读书的老路上?因此,面对网民的议论,面对舆论的压力,复旦完全用不着尴尬。需要反思的,恰恰是家长和学校乃至全社会。【详细

    折射国民性改造艰难

    处江湖之远的教授独爱这神魔世界,江湖上自然另有一番说法。正如网友所言,西游中有多少妖怪,靠扳着指头数肯定就沦为下乘了,其实西游中就两个妖而已,一个有背景,一个无背景。

    此话被网友叹为神回复,回头一想,取经路上有背景的妖都让仙界的人带走了,没背景的都让八戒他们打得稀烂,再如牛魔王夫妻,儿子在观音坐前,这二妖大抵不会死于非命的,不论悟空如何折腾他们。“我上面有人”,这话确实能概括西游种种故事桥段。

    西游记中有多少妖,妖的最后归宿,复旦考题没有明确的答案,但显然已成了民众情绪中的一种文化症候了。对照现实,难怪民众为之寝食难安,难怪网民叫好亦叫骂不绝。对照诸多不公社会现象,人人心上有魔性,或恨不能“他年我若为青帝”,或恨不能自己“上面有人”,成为有资深背景的妖孽,殊少有公平、理性与宽容的态度,更没有公民社会的现代胸怀。【详细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因为书本上没有,因为老师没教过,所以,“西游中有多少妖”这类“神题”才能瞬间难倒众多考生,教育的目的显然不是为了把学生束缚在书本上,而是在于培养孩子独立的思考能力。从考生反应出来的茫然无措,或许能折射出我们应试教育以及整个社会心理的转变,依然长路漫漫……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周姗姗)

闂傚倷绀侀幉锛勬暜閹烘嚦娑㈠籍閸噥妫呴梺鍐叉惈閹冲海绮堥崱娑欏仺妞ゆ牭绲介弸銈囩磼閹拌埖瀚�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