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邱林说两会】央企参与房地产开发与新国五条抵触

2013年03月13日 06: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国务院国资委2010年3月宣布,78家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央企退出房地产业。事过三年,这些央企是否退出房地产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3月9日,全国人大代表、国资委主任王勇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除了16家主业为房地产的央企外,其余央企目前已大幅退出房地产,未来国资委将按照计划督促央企退出房地产行业。(3月11日《中国证券报》)

    央企退出房地产业并非人们想象的那么如意。自从2011年政府决策层更为严厉的楼市调控措施出台以后,关于非主业央企退房的要求反而被淡化了。国资委关于“退房令”执行进度的最近一次表态是在2011年2月,国资委副主任邵宁称2010年已有14家主业非房地产央企退出,2011年预计还有20家退出,之后国资委没有向外公布“退房令”的进展。

    这说明,国资委作为央企的主管部门,在督促央企退出房地产业方面效果不佳。至今,央企仍然在房地产领域占有很大的份额。

    其一,16家央企的地产总额占全部央企房地产板块资产总额的85%,净利润占全部央企房地产业务净利润的94%。其二,2009年乃至现在,央企囤积了很多土地,未来哪些央企可以拿地,哪些不被允许再竞拍土地,缺乏相应的政策。

    由于房地产行业的利润丰厚,以及涉及到的央企人员复杂,相关利益的考量使得部分央企不但没有退市的动力,反而会更加激进。

    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6月至12月,上海、广州、长沙、深圳、天津等全国主要城市的地王都被央企收入囊中,这些地王共计耗资251.36亿元,占全国地王总金额的六成以上。去年下半年,保利、中海、中化方兴、招商四家央企在其拍地时共创造出10余块地王。此外,央企拿地平均溢价率也随着地王高企,接近国土部50%的上限。

    随着北京、上海等城市土地的高企,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的准入门槛也在提高。而不管是央企还是民企都不想在一线城市市场上失去机会,近两年甚至还在加强一线城市的投入。所以,北京、上海和深圳竞争的激烈程度也是最强的。在土地市场上,拥有低成本资金优势的央企,显然更具竞争力。

    实际上,央企滞留房地产业的负面影响较大,首先是抬高了房价,助长了泡沫,增加了金融风险;其次是加剧了城市土地闲置,扰乱了市场秩序。更主要的是,进军房地产业违背了央企的经营目标,也与国务院近几年来出台的一系列楼市调控政策(包括最新的“国五条”)相抵触。

    当然,要使余下的16家央企真正退出房地产业,除了国资委的“退房令”之外,还应有政府决策层相应的政策出台,对央企投资房地产业的行为给予规范,通过强有力的政策,鼓励央企向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真正发挥国有经济的影响力和控制力。(邱林)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个人专栏·延伸阅读

 

>>>【邱林说两会】<<<

 

【邱林说两会】废除养老保险双轨制 方向是"大一统"

 

【邱林说两会】打破中国人消费顾虑应“还富于民”

 

【邱林说两会】价格控烟失效后,立法控烟是必由之路

 

【邱林说两会】外界因素对中国CPI的影响形成压力

 

【邱林说两会】中国不能再做“全球钢铁车间”了

 


 

(责任编辑:李志强)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