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梁瑜:为什么奢侈消费越来越年轻化?

2012年11月21日 06: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我爹有的是钱,我不花谁花?”一学生振振有词地说。“我们辛辛苦苦这么多年,赚钱不就是给孩子花嘛!”其父母情真意切地说。如今在我国,有这种想法的人着实不少。它导致一种现象,就是奢侈消费年轻化日益严重。据世界奢侈品协会的报告显示,中国奢侈品消费者平均比欧洲奢侈品消费者年轻15岁,比美国的年轻25岁。中国人的攀比风气越来越严重,有钱要买,没钱也要买;必要的要买,不必要的只要有“面子”也要买。(11月20日《人民日报》)

    什么是成功的标志?在“以财富论英雄”的社会里,有车有房、经济实力雄厚者显然更容易成为人们眼中的“精英”,而“一箪食,一瓢饮,也不改其乐”的颜回之类恐怕只能被人们讥讽为“穷开心的屌丝”。当拥有奢侈品成为身份尊贵、地位崇高的标志时,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国的奢侈消费年轻化越来越严重。

    不能单纯地批评中国人爱面子,当周围人都在谈论Louis Vuitton、Gucci、 Prada时,你可以觉得离自己的生活太远不为所动;但是iphone、尼康单反呢,是不是觉得咬咬牙就可以购买呢?奢侈品只是一个相对概念,穷光蛋眼中,一顿大餐就是奢侈品,而一个LV包在亿万富豪看来却根本不值一提。人是群体性动物,很难不受他人影响,追求物质不应当受到指责。其实,问题的根源并不在于人们对奢侈品的追求,而在于购买奢侈品的钱来源是否正当、合理。

    很显然,年轻学生不应当是奢侈品的拥有者。一般来说,他们大多数是没有赚钱能力的,即使个别人能力比较强,赚钱也不应成为其在学校就读期间的首要任务。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应该还是他们的父母,那么,他们经济状况的好坏应该等同于他们父母经济条件的优劣。在中国,无论家庭贫富贵贱,只要是孩子上学所需,家长一般都会竭尽所能满足。当整个社会崇尚“以穿戴定义身份、划分社会阶层”时,如果孩子因贫穷在学校被排挤,家长肯定会义无反顾地倾囊相助。可以说,年轻学生的奢侈消费背后是社会对奢侈品的不正常追求,年轻学生间的贫富差距恰恰折射了社会成员间的贫富不均。

    人社部劳动工资研究所近日发布2011年《中国薪酬发展报告》,报告显示,2011年全国城镇企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从2002年的12422元增长至42452元,10年仅增3万元;上市公司高管年薪平均值由2005年的29.1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66.8万元,共增37万。与此同时,“十一五”期间,部分行业工资水平增长过快、水平过高,拉大了社会不同群体间的收入差距。登喜路中国区总裁瑟里加尔曾说:“登喜路一直是广受中国商人和政府官员喜爱的品牌。”

    如果穿戴奢侈品等于把成功穿戴在身上,那么为了彰显自己的地位,富有者往往会炫耀式地消费,而贫穷者只能狼狈地消费,这种畸形的消费状态显然不利于中国的长期发展。富有者炫富,贫穷者仇富,长此以往,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遏制奢侈消费年轻化,除了纠正人们的消费观念外,更重要的在于缩小贫富差距。令人欣慰的是,十八大报告指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我们衷心希望十八大后,这一美好蓝图能尽快化为现实。(梁瑜)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花父母的钱奢侈消费 年轻化日益严重


5成奢侈品消费都为送礼的背后怎能没鬼


疯狂的奢侈消费:不能让“官奢”蔓延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