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5男孩垃圾箱死亡事件叩问社会良心

2012年11月20日 16:51   来源:华龙网   归一

  11月16日,贵州毕节市七星关区流仓桥办事处环东路一垃圾箱内,发现5名男孩死亡。警方尸检结果显示,5人系一氧化碳中毒死亡。官方消息称,5名死者身份初步查明,系毕节当地人。

  12岁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是一个充满童趣的年龄,然而对于贵州毕节的五个男童来说,却是一道没有迈过的坎,因为天气严寒而躲到1个“近一人高、长约1.5米、宽约1.3米,白盖可封闭”的垃圾箱里取暖,结果造成一氧化碳中毒,生命被吞噬。5个年轻的生命停止跳动,带来社会舆论的强烈关注,也叩问着社会的良心。

  看了新闻报道之后,笔者不禁感慨生命如此脆弱。除了感慨,笔者的心中也产生诸多疑惑:按理说,5个平均年龄不足12岁的孩子聚在一起,“目标”应该很大,足以引起别人注意,况且事发前也有人关注到5个孩子曾在垃圾箱旁的拆迁工地搭起塑料帐篷并居住多日,但为什么死亡结果依然发生?

  其一、作为政府机关,民政、教育、公安等相关部门是否认真履行职责?为什么民政救助机构没有发现这5个孩子已经流浪多日的孩子,并进行积极救助?为什么本应接受义务教育孩子却辍学外出,数量如此之多,教育管理部门却没有有效遏制?为什么公安机关在接到报案并查案无果后,是否采取了更有力的措施去帮助受害人?

  其二,作为整个社会来说,为何在有人已经关注到流浪孩子的情况下,还要放任报案或者是救助的机会,放任死神夺走年轻的什么?是怕像南京彭宇一样做好事反被讹上而变得胆小,还是被社会中那些假乞讨者欺骗而变得麻木?

  其三,对于这些遇难孩子的父母来说,孩子的事情就是天大的事情,然而子女的相继辍学、相约外出是否与他们平时的关心、帮助和教育有关呢?子女失踪、查案无果,这些父母有没有通过其他途径来找寻失踪子女?

  诚然,事件发生后不过几天时间,当地政府已经严格处理了相关责任人,这表明了当地政府在此次事件中的坚决态度。但笔者认为,要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除了需要政府机关肩负职责,需要父母对孩子倾注更多的爱,更需要在整个社会构建有序的情义道德。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