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林:地方20万亿投资是否在“放卫星”?

2012年10月02日 06:42   来源:中国经济网   

    趁“稳增长”之势,地方政府投资欲比天高!继今年8月底各地投资计划总额达7万亿元后,9月初该总额增至10万亿元。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不到1个月,地方投资总额已翻了一番,升至20万亿元以上。仅四川省一地9月24日公布的投资计划就达6.49万亿元,为近期愈演愈烈的投资竞赛再添新火。(9月27日《南方都市报》)


    给人的感觉是,各地方政府现在只拼命建笼子加码,搞投资竞赛,纷纷出台投资计划,投资规模一个比一个大。

    但从投资效益和财政负担的角度看,未必是地方政府可以在短期内承担得了的。这种投资“放卫星”的现象,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些地方抱着“项目上了再说,有钱花了再说,没有钱想办法借了再说”的思想,至于是否有能力负担根本就不去考虑了。

    例如天津市要在今后4年投入1.5万亿元重点建设10条巨型产业链;重庆市工业将累计投入1.5万亿元,重点振兴电子信息产业、汽车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等七大工业产业。而四川省的投资总额计划达6.49万亿,该数据在各省(市、自治区)中称雄。

    然而,让人担忧的是,地方政府投资超20亿万元,有可能重蹈上一轮4万亿元的覆辙。2008年,4万亿元的刺激计划出来之后,中央政府拿了1.13万亿元启动资金,来引导地方政府进行配套投资,但是到目前为止,上一轮大规模的刺激计划中,有些中长期项目还绑架着银行,有些铁公鸡项目仍然在源源不断地进行资金的输送,否则就会变成半拉子工程。

    当然,4万亿元刺激计划确实对国内经济起到了提振作用,这是不容否定的,但是该刺激计划也留下了很多后遗症,如钢铁、水泥、纺织等行业的产能严重过剩。各级政府曾多次表示,要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中央政府也基本上做到了这一点。到现在为止,中央政府也没有再搞一个4万亿元的投资刺激计划。


    地方政府显然顾不上那么多,都在比拼投资规模,有“放卫星”的倾向。有分析认为,在GDP论英雄的考核体系下,地方的投资冲动始终比较强烈,只要政策放宽、货币放松,地方就大干快上。问题是,钱从哪里来,上一轮有中央政府拿出1.13万亿元,还有地方融资平台解决了10万亿元的资金,银行给地方政府解决了贷款。过去还有一个优势,房地产发展突飞猛进,地方政府可获得大量的土地资金,缓解投资增大的资金缺口。

    而今却大不一样,中央政府严厉调控房地产,土地出让金已大幅减少,地方财政自己的口袋都不足,怎么可能有能力去支持这么大规模的投资计划。

    说得严重一点,地方政府累计达20万亿元的投资计划可能只是画饼充饥,因为没有那么多资金来源。由于缺乏银行和实体经济的支撑,地方政府这个投资计划,其象征意义多于实际意义。即使地方拿到了中央的“路条”,批下了项目,真正上马时,若没有银行贷款或民间资本参与,上项目也只是空话。因而地方投资20万亿元以上的“放卫星”的行动,将可能成为坊间谈论的笑柄。(邱林)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地方不可持续投资危险 是不是被政绩饥渴遮盖?


地方巨额投资热潮再现,难迈资金门槛


地方定“7万亿投资” 如何花钱不是一件轻松事

(责任编辑:武晓娟)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