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3月21日:“千万富豪誓言要考上公务员”为哪般

2013年03月21日 09:45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浩宇是哈尔滨周边一座小城身价千万大老板,在当地小有名气,但他羡慕公务员稳定、“高人一等”的公家身份,更希望用公务员的身份来改变之前到相关部门办事时低声下气的窘状。今年正月十五,他毅然辞别家人,启程来到哈尔滨,开始了一个月的公务员考试培训学习。(3月20日《黑龙江晨报》)


    【不解“千万资产”抵不过一副“铁饭碗”?

    这是何等奇怪的现象,浩宇的身价足以养活众多的公务员,他却不以为然的选择公考,这究竟是该喜还是该忧,喜的是千万富翁面对“铁饭碗”都难以说不,而忧则来自这“不”从何说起,从拥有特权说起,从位高权重说起,这里面的“学问”正是我们心中的痛,一考定终身带来的公考热不知会持续多久,而要转变大家的观念更不知何时。

    公考是仕途的基石。在百姓眼里,你手里有钱不如你手里有权,正是权钱的交织,让更多的年轻人选择了公考,浩宇就是最好的例子,他缺的不是钱,而是附有权力的手。在事难办,脸难看,门难进的时代,手握大权就是最好的敲门砖,它的影响力远远超越了我们的想象,只有通过公考,才能让自己的仕途有所发展,更能让权力成为手中的“玩物”,这样的恶性循环最终买单的依然是大家。【详细

    【追问把千万富豪逼上公考“独木桥”

    是受到社会偏激舆论的感染。现在社会上流行的说法,当了公务员就好像捧了“金饭碗”,公务员就是待遇好、工作稳、发展大的代名词。如果可以进入这个队伍,就等于提前进入人生辉煌的“保险箱”,人生旅途会坦荡无荆棘,发展会顺利无障碍,待遇会优厚无烦恼。“公务员金饭碗”这个被夸张放大的“品牌”有了广泛的市场和影响力。就像商品一样,一旦被贴上“名牌标签”就不愁销路,同理,公务员考试被打上“国考”标签,也就像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一样,势必会更引人瞩目。关注的人越多,其影响力越大,影响力越大其真实“面目”越难显现,优点会被成倍放大,缺点往往被忽略不计,就像镜子一样,我们只看到镜子表面的光亮细腻,却常常忘记镜子背后的暗淡粗糙。【详细

    【深究是在追求“权钱合体”

    在公考“污名化”的语境下,民众理解千万富翁的选择,却把一肚子怨气撒在公务员制度设计上,认为正是畸形僵化的体制造成了权利的不公和社会的矛盾。但这些只是事情的表象,远非实质。说到底,千万富翁考公务员源自于“官商一道”、权力与资本合体的巨大诱惑。

    千万富翁正是看到了金钱与权力相结合后的巨大利益,才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公考的道路,而且现实提供了这种可能性。“现在的面试可不是见个面,回答几道题那么简单。得提前疏通关系、铺好路,咱可不能输在面试上。”这样直白的话恰恰折射了当前权力与金钱不正当勾结。在公考日益公正、公开、透明的情况下,千万老板还抱有这种心态,足见他对金钱与权力的潜规则是多么心知肚明、心向往之。【详细

    【折射社会的倒退

    富人本来掌握较多社会资源,本应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财富,但却因“身边在体制内当公务员的朋友,工资虽然不多,只有1000多元,但生活品质很高,出门很让人尊敬,很让他羡慕”,转而向往体制内,不知这是不是社会的倒退。同时要敬告富人:1000多元如何保证的高品质生活,如此“高品质”是否真如表面风光,是否永久可持续?

    如果觉得当干部不合算,可以辞职去经商搞实业,但千万不要既想当官又想发财,还要利用手中权力谋取私利,官商结合必然导致官僚主义。”可谓切中富人考公的“七寸”,届时风向一变,富人会否因当初“一时兴起”而成笑柄。【详细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透过“富豪誓要考上公务员”这则奇葩式的事件,不仅看到政府管理部门“门难进、事难办”的现状,也折射出当下企业的生存无奈……当公权可以行一己私利时,当人人试图用“潜规则”解决问题时,这也难怪芸芸众生挤破脑袋也要涌上公考这条独木桥了。人们对公务员的艳羡,说到底还是对特权的崇拜,于是,重构公务人员“人民公仆”的职业伦理就显得很有必要……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