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大学生贷款买“苹果”是否应约束呢?

2013年03月19日 09:44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学生陈钢向武汉晚报写信,担心自己分期付款买“苹果”手机影响今后信用。据调查,从2012年1月至今年2月底,2万多名武汉大学生办理了担保服务,额度超过1.6亿元。这些学生贷款主要是购买新上市iPhone手机、iPad平板电脑,以及其他3G智能手机。记者深入调查发现,象陈钢这样“背债大学生”不在少数。(3月18日《武汉晚报》)


    【应予以叫停

    一、或在透支未来

    许多大学生是事先瞒着父母贷款购物,许多学生坦言每个月生活费已超支,现在正四处找同学借钱,万一借不到,只有向父母要钱还款。说到底还是要父母埋单,这不是一个有孝心的孩子所为。且不说大学生该如何感恩父母,但是购买“苹果”增加父母负担就够父母“喝一壶”了,提前享受是种奢侈,这些没有计划的超前消费与变相的“啃老”无异,特别是那些困难家庭的父母,对他们来说这笔负担就更是雪上加霜。

    此外,一些发放分期贷款的金融机构和商家也要注意一下自己职业操守,不能将大学生消费视为“唐僧肉”。大学生虽说也是成年人,但其消费心理还远远没有成熟,成长道路上还需要社会帮助扶一把。当信贷对象为在校大学生时,需要在监护人知晓、同意的情况下才能办理信贷,以避免过度消费。学校也要多加引导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尽量规避那些“背债买苹果”的行为。“玩物丧志”,这种行为一旦泛滥起来,透支的也可能是一个大学生的整个未来。【详细
  
    二、“苹果”或成苦果

    中国的许多大学生已经成人,但是消费观却尚未成熟,容易受到外界影响。消费金融公司在利润最大化的原始动机下,以宽松的门槛向大学生放债,对非理性消费客观上形成诱导。子债总会有父还,这恐怕才是消费金融公司敢于放债的底气所在。尽管央行并未就能否向大学生贷款发出禁令,但是消费金融公司也应承担起社会责任,规范发放贷款,委托家长进行。这样,才能避免信贷“苹果”成消费“苦果”。【详细

    三、应从严约束

    大学生虽然已是成年人,但非劳动者的实际,决定了其消费能力的上限,其信用消费亦应给予必要的制约。比如,针对大学生的指向性消费贷款应予禁止,或者提高其首付的额度,并需要在监护人知晓、同意下的情况下才能办理信贷。【详细

    【未必是坏事

    一、消费观念的改变

    大人不能用几十年前的消费模式来丈量今日大学生消费的是与非,在有偿还能力的前提下,适度提前消费不仅不可耻,而且是提振内需的重要选择;二者,看起来2万多孩子贷款消费了,不少人担心消费理性问题,但事实可能要令卫道士们脸红——“从一年多运营情况统计,武汉逾期未还的‘欠贷学生’不足100名”。2万多大学生贷款,一年也才100多人没及时还贷——这个几率,比任何一个成人世界金融机构的呆坏账率,恐怕都不会高到哪儿去。至于对小额担保公司的指责,连“道德洁癖”都谈不上,只能说是基于身份成见之上的欲加之罪。就法律而言,年满18岁就是完全行为责任人,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如果不在读大学,这样的“孩子”就是产业工人或新市民,担保公司与他们之间的商业交往,有何需要诟病的呢?

    二、可以尝到生活的酸甜苦辣

    据说因为贷款,不少大学生开始体会到“金融压力”,甚至以打零工的方式来偿还债务。这更是一件好事:一方面它告诉“社会新鲜人”,生活的酸甜苦辣是怎样的、秩序与规则是如何运行的、责任与权利是怎么相辅相成的……这样的经历,也许比一件看得见的电子产品更像是人生的财富;另一方面,它也激励这些大学生,只有努力奋斗,赚取更多合法财富,才能获得更多的物质享受。这是社会游戏规则的底线,也是市场的动能所在。

    三、留给转型期的中国企业一些思考

    大学生在电子产品上的偏好,若从商业现象的角度看,也许更值得转型期的中国产业审慎思考:为什么我们的产品,不能激发他们的购买欲?我们的企业,果真能抓住这些未来社会消费者的心吗?心平气和地读懂“学生贷款买苹果”的寓言,市场经济这一课,起码才没有白学。【详细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不管出于何种目的,大学生,作为成年人,选择什么样的消费方式应该是一种自由和权利,但是由于缺少稳定的经济来源,还贷的压力可想而之……当然,如果通过省吃俭用或者打工收入来还贷,这也未尝不可,就怕更多的还是求助于父母帮其“擦屁股”吧!作为正在接受高等教育、文化素质较高的年轻群体,大学生更多拥有的应该是一份独立意识,是更加理性的消费观念。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周姗姗)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