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大学生消费贷款应从严约束

2013年03月19日 08:08   来源:西安晚报   木须虫

  武汉市对大学生贷款消费的担保服务,不是所有的消费都能贷款,而是购买iPhone手机、iPad平板电脑等特定的产品可以提供担保,实质是担保机构与电子产品商家盯着特定的消费群体,实现市场占有的最大化。这个原理,其实跟银行特有的购房按揭贷款没区别。

  一部苹果手机,比普通手机贵几倍,即便以一般的消费者而言都是奢侈消费。而大学生现阶段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劳动者,经济支出大部分来源于父母,他们既不具备高消费的能力,也不应有高消费的习惯。

  指向性消费贷款的出现,客观上放低了消费的门槛,给了奢侈消费非理性冲动以足够的释放空间,给大学生们增加了经济负担无须多言,更主要的是它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大手大脚的习惯,助长了大学校园盲目攀比的风气。比如,相当一部分担保消费的苹果手机,都是大学生送给女友的礼物。

  无序放纵大学生信贷消费的危害早有共识,如近年央行叫停了银行对大学生发放透支额在1000元以上的信用卡,目的就是不希望大学生在求学期间背上沉重的债务。但是,相对于银行的收缩,民间消费金融公司却在授信额度上走得更远,即便是单笔消费首付三成起,透支的额度都是几千元。

  他们并不担心学生不还钱,一方面有信用记录的约束;另一方面还可以向学生家长催款。学生家长经济压力再大,也不可能为了几千元,不考虑孩子的前途。消费金融公司与商家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背离了应有的商业伦理,透支了社会责任。

  大学生虽然已是成年人,但非劳动者的实际,决定了其消费能力的上限,其信用消费亦应给予必要的制约。比如,针对大学生的指向性消费贷款应予禁止,或者提高其首付的额度,并需要在监护人知晓、同意下的情况下才能办理信贷。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