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背债买“苹果”的学生或在透支未来

2013年03月19日 08:04   来源:红网   徐大发

  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学生陈钢向武汉晚报写信,担心自己分期付款买“苹果”手机影响今后信用。据调查,从2012年1月至今年2月底,2万多名武汉大学生办理了担保服务,额度超过1.6亿元。这些学生贷款主要是购买新上市iPhone手机、iPad平板电脑,以及其他3G智能手机。记者深入调查发现,象陈钢这样“背债大学生”不在少数。(3月18日《武汉晚报》)

  大学生分期付款买“苹果”,如果不能按约付款,不但要承担违约的惩罚,公司还将这些人的不良记录上报到有关金融部门,这些大学生会背上信用污点。这名大学生担心自己的信用污点影响到今后信用,并非多余。也说明一些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加强了,但仅仅看到这一点还显得不够,应该整体思考背债买“苹果”的“副作用”有几何。

  一部苹果手机,比普通手机贵几倍,对还没有收入来源的大学生而言,堪称奢侈消费。现在许多大学生动辄要买苹果系列的手机电脑,以前就出现过要大学生要挟父母买苹果手机的新闻,却全然不顾家庭的经济能力,这其实是一种攀比虚荣心理在作怪。如果自己用,完全可以买普通的手机电脑用,甚至到学校的机房或图书室去也基本能够满足自己大学生的学习需要,大可不必非“苹果”莫属。

  新闻报道中说许多大学生背债买苹果是为了送给女朋友,我想欠债谈恋爱的滋味并不好受。一方面是超支自己的生活费,会使自己“营养不良”;另一方面会分散自己学习的精力,虽说大学生也有谈恋爱的权利,但不等于鼓励大学生谈一场“豪奢”的恋爱。如果打肿脸充胖子,买苹果的代价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业,毕竟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地学习要好得多。

  许多大学生是事先瞒着父母贷款购物,许多学生坦言每个月生活费已超支,现在正四处找同学借钱,万一借不到,只有向父母要钱还款。说到底还是要父母埋单,这不是一个有孝心的孩子所为。且不说大学生该如何感恩父母,但是购买“苹果”增加父母负担就够父母“喝一壶”了,提前享受是种奢侈,这些没有计划的超前消费与变相的“啃老”无异,特别是那些困难家庭的父母,对他们来说这笔负担就更是雪上加霜。

  此外,一些发放分期贷款的金融机构和商家也要注意一下自己职业操守,不能将大学生消费视为“唐僧肉”。大学生虽说也是成年人,但其消费心理还远远没有成熟,成长道路上还需要社会帮助扶一把。当信贷对象为在校大学生时,需要在监护人知晓、同意的情况下才能办理信贷,以避免过度消费。学校也要多加引导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尽量规避那些“背债买苹果”的行为。“玩物丧志”,这种行为一旦泛滥起来,透支的也可能是一个大学生的整个未来。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