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吉伟:当前宏观经济运行中的"变"与"不变"

2012年10月23日 06: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三季度,我国经济增速放缓至7.4%,连续第7个季度呈现回落态势。不过,9月份宏观经济运行呈现企稳迹象,表现为出口、消费、流动性的超预期增长,投资、工业生产小幅回升。宏观数据可能存在的季末效应或季节性因素,可能掩盖了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问题,这就需要深入分析宏观经济运行中的“变”与“不变”,以便更好地研判宏观经济增长趋势。

    宏观经济运行中的“变”

    政策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在增强。自二季度以来所实施的稳增长政策逐步增强,政策效果不断显现,政府通过需求管理实现经济增长回升的目的逐步实现。其主要是体现央行曾两次降息,国家发改委集中审批城市轨道交通、节能、机场建设等基建投资项目,同时各地方政府也推出了很多“稳增长”的措施,这些措施有利于提高基建投资的力度,达到稳定经济增长的目的。从数据看,9月份中央项目投资累计增速已由7月份的负增长回升至2.3%,9月份基建投资增速也出现大幅上升,而且固定资产投资新开工项目累计增速为25.7%,这也预示着未来投资增速将保持平稳。当然,目前“稳投资”政策的制约因素还在于资金方面,地方政府投资建设资金压力较大。

    市场对于我国四季度经济增速预期更为乐观。基于9月份较乐观的宏观数据,市场对于我国经济硬着陆的担忧逐步消除,对于四季度经济反弹的趋势逐步形成一致判断,只是反弹的幅度还较为谨慎乐观。市场认为,我国经济在三季度已呈现筑底态势,四季度反弹概率较大,全年实现政府年初制定的7.5%经济增速的概率大。市场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信心恢复非常重要,这有利于吸引资金增加投资,促进经济自主增长动能不断得到恢复。

    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在提高。今年前三季度,消费拉动经济增长4.2%,贡献度达到55%,在今年经济增速持续放缓的大背景下,消费支出保持平稳,这对于经济稳定增长具有积极意义。国庆节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15%,这也显示我国居民消费购买力不断增强,消费支出意愿保持稳定。9月份,我国消费者信心指数已由8月份的不足100%回升至100.4%,四季度消费支出有望进一步走高。从根本上看,我国目前的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消费者支出意愿和支出水平,消费潜力有待进一步释放。

    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不变”

    外需依然不振。虽然9月份出口增速超预期增长9.9%,但对于外需不振的判断尚不能改变。9月份出口增速较高可能与季节性因素有关,尚不构成趋势性判断。近期广交会一期闭幕,采购商下单还是较为谨慎。当前,欧债危机远未结束,研究显示,由于公共债务引发的经济危机要比其他类型的经济危机持续时间更长;美国房地产市场、消费有所提振,但是也面临财政悬崖的难题;日本经济增长前景不乐观;新兴市场国家虽然需求有所增加,但难以改变当前外需不振的总体趋势,中国全年实现外贸增长10%的目标较困难。

    企业经营压力依然较大。很多企业依然面临去库存、去产能、去杠杆的压力,加之人工成本上升和税负较重,订单增加也不明显,企业盈利状况不佳,综合经营压力较大,企业对于未来经营状况的预期更为谨慎。受此影响,未来企业投资意愿和用工意愿都可能出现下滑的趋势,9月份我国制造业PMI依然处于枯荣分界线(50%)之下,这也就意味着经济自主增长动能还不是很高。

    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矛盾依然较为突出。我国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城乡之间的差异、不同产业间的差异等有扩大趋势,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便可能会使社会矛盾不断扩大。同时,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结构的调整任务还很重,人口、资源和环境对于经济增长的束缚不断增大,我国依然面临经济的中长期调整,由此所产生的总供给负面冲击尚待解决。

    未来经济走势判断

    四季度,如果全球经济不出现大的风险事件,国内经济增长实现反弹的概率较大,一方面是“稳增长”政策效果的显现,另一方面四季度一般都是经济活动较为活跃的时期,而且去年四季度的基数也确实较低。中国宏观经济先行指数以及OECD中国经济领先合成指数在7月以来有企稳迹象,按照先行指数领先宏观经济1—2个季度推算,我国经济也有望在四季度以及明年初实现企稳反弹。

    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已不仅取决于需求管理,还取决于供给管理。当前,需求管理能够实现宏观经济软着陆,经济增长走势可能呈现L形态。但是从中长期看,我国经济增速会呈现何种态势,还取决于供给管理,只有解决了供给端的问题,我国经济才有望实现可持续的较快增速。供给管理就意味着要提高资本投入、劳动生产率、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这就要求政府要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释放经济增长潜能。因而,从中长期看,我国经济增长的空间还取决于改革的力度和成效。(袁吉伟)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三季度GDP增长7.4% 经济放缓对中国社会综合洗礼

 

三季度GDP增长7.4% 经济运行正处稳增长关键时期

 

吴秋风:"饥饿体验"到"6.3元一天"的全民经济学

(责任编辑:年巍)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