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吉伟:浙江民企互保危机蔓延 银行为何不雪中送炭

2012年10月24日 06: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2012年春节过后,浙江的企业老板继续跑路留下的债务,与其他破产倒闭的企业一起,形成了庞大、复杂、盘根错节的互保圈危局。在很多专家看来,这些企业的互保,也引发了新一轮的三角债危机。一家商业银行浙江地方支行的行长表示,从业10多年,他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局面,伴随着经济的下滑,这种出于分散风险而设的互保、联保制度的弊病全部暴露无遗。(10月23日《中国经济周刊》)

    浙江联保危机已严重威胁到当地制造业,确实令人震惊。联保这一信贷技术为什么会酿成今日的混乱局面?或许该感叹人祸使然。浙江联保危机所反映出的深层问题,应该是很多中小企业需要面对的。


    联保信贷技术在我国被异化

    联保信贷技术源于孟加拉国尤努斯博士的扶贫信贷,其联保信贷技术要求农户成立联保小组,相互担保,但是并不要求担保农户承担贷款违约的连带责任,只是作为惩罚,担保农户将不会再获得贷款。联保信贷引入我国后,被视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良方,因为联保信贷起到了信用增强的目的,也有助于利用互保企业之间的约束和监督机制,降低银行的信贷风险。当然,任何事物都不是完美的,联保贷款技术与供应链金融一样,都面临系统性风险,即同一行业或者相近行业企业可能面临相同风险的冲击。

    然而现在看来,联保信贷技术在我国出现重大风险,与其本身被异化有很大关系。其一,联保圈太过复杂。联保的最初目的是使彼此相互了解和信任的企业形成联保小组,达到相互监督相互扶持的作用。而现实中,很多联保小组是银行撮合成的,相互间根本就不甚了解,甚至担保企业是否有债务这样的基本信息都不明确,这种联保本身就是很危险的。多个联保小组之间相互交叉,不仅使部分企业过度负债,而且使债务关系复杂化,加快了风险蔓延速度。其二,银行忽视联保贷款的系统性风险。银行是否对联保贷款可能存在的系统性风险具有良好的事前预警和事后处置方案呢?现在看来,银行并没有做到,这也导致信贷风险出现后,银行收贷行为更加盲目和激进。


    银行在浙江联保危机中的作为不光彩

    如果说外需不足、经济增长放缓,尤其是盲目扩张导致部分中小企业生存困难的话,那么笔者认为,银行在这场互保联保危机中的责任更大。

    银行在信贷的事前管理中就没有做好尽职调查和风险防范,而是将更多信贷风险转嫁于担保企业,这是酿成联保危机的祸根之一。在部分企业跑路后,银行压贷抽贷使部分中小企业制造的风险扩大。作为企业,银行需要考虑利润,考虑不良率,但银行处理信贷风险的方式过于单一和短视。对于一些经营良好的企业,压贷抽贷无疑会增加企业的经营难度,导致企业家更易逆向选择。本来可以继续维持经营的企业,有意愿偿还银行贷款,但是在银行压贷抽贷后,企业经营陷入困境,企业家可能干脆就放弃了偿还意愿,选择躲避债务责任。

    笔者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中国的银行业只能做锦上添花的事情,而不能做雪中送炭的事呢?如果银行当初尽职做好调查,给予部分经营较好的企业一些喘息的机会,或许会形成共赢的局面。这与银行激励机制存在问题有关,更与银行业没有形成良好的信贷文化有关。


    浙江联保危机的深层次社会原因是什么?

    自从去年温州民间借贷危机后,浙江企业持续经受来自融资方面的考验。从目前的情况看,宏观经济虽然有企稳迹象,但是微观企业经营压力依然较大,当地政府援救措施成效有限,因而浙江互保联保危局以及当地制造业的危机还将持续。

    那么,浙江互保联保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一方面,是因为我国人口结构、资源价格改革等发生变化,外需持续不振,使得依赖低廉劳动力、以低价格作为竞争优势的企业或者行业市场竞争力越来越受到削弱,东部沿海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产业受到较大冲击,此类中小企业所面临的综合经营压力会逐步加大。这就涉及到如何在新形势下重塑和发展当地制造业的问题。因而浙江联保危机也是当地制造业的危机,对于尚未遇到困境的同类企业无疑也是一种警示。另一方面,金融改革还需要突破。多年来的金融抑制为我国过去30年10%以上的增速做出了贡献,但是现在看来这种金融抑制的负面影响已不断显现,未来需要促进金融业更好地去服务实体经济才行。(袁吉伟)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吕志强:“会商机制”--银行联手帮扶企业的新招


王振峰:浙商担保圈危局之中的“政府管熊”

(责任编辑:武晓娟)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